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課題組
今春甲型H1N1流感爆發后,動物源性傳染病問題再次引起普遍關注。聯系近年SARS、禽流感等高危性傳染病的不斷出現,我們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較為廣泛深入的調研。調研發現,近年來,與現代養殖業密切相關的重大傳染病及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安全的新公害。不僅給社會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更危及公共衛生安全,甚至引發各類社會矛盾,嚴重影響社會穩定。而作為世界養殖業大戶的我國,情況也非常嚴重。我們認為,在目前嚴峻形勢下,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改善動物養殖環境的同時,深入發掘利用天然物中草藥的優勢,擺脫目前過度依賴抗生素與化學添加劑的局面,創建中國特色的環境友好型生態養殖新模式,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人類目前正處于傳染病高發期,形勢非常嚴峻
有關研究表明,人類目前正處于傳染病高發時期,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專題報告《構建安全未來》指出,當代世界“傳染病不僅傳播速度快,而且新病種出現的速度似乎也超過以往任何時期。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出現的傳染病即以空前地、每年新增一種或多種的速度被發現。SARS之后,世界衛生組織警告流感大流行將難以避免,并預測“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很可能由禽流感病毒的變種導致”;也有其他機構,根據集約化(工廠化)養豬場的豬群高度密集、污染異常嚴重的狀況指出,豬流感的新式進化已經走上“快車道”。新近爆發的甲型H1N1流感,印證了這些預測。
專家指出,人類傳染病與動物有密切關系,人類與家畜、家禽共有的200多種疾病,基本上是人類行為劇烈改變動物原有生存方式后,由動物傳給人的。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幾次大傳染病,也基本上來自動物。就當代新傳染病而言,除了野生動物身上的致病微生物因自然生態嚴重破壞,跨越物種屏障感染人類之外,現代養殖業的負面作用更大。
二、我國現代養殖業污染問題漸趨嚴重
(一)糞便等排泄物對環境的污染,成為有害微生物孳生的溫床
有關數據表明,近年我國養殖業(主要是畜禽魚)發展迅猛,排泄物集中且排放量大,對水資源、土壤和大氣環境的污染相當嚴重。僅集約化養殖場畜禽糞便量即達17.3億噸,是工業固體污染的2.4倍,COD(化學耗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和SS(水中懸浮物)嚴重超標,僅COD含量就達7118萬噸,是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中COD含量(1388.7萬噸)的5.1倍。現代養殖動物的排泄物已成為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嚴重污染的環境,成為各種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蟲大量孳生的溫床。
(二)動物體內化學品毒副殘留,不僅嚴重危及人類食品安全,也為傳染病爆發準備了條件
近年國內外發生多次重大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如二惡英污染、瘦肉精中毒、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事故等,多為現代養殖業濫用化學飼料添加劑和抗生素等藥物的惡果。
化學飼料添加劑屬于人工化學合成物(抗生素也多為化學合成),多以煤焦油副產品等作原料,其本身即含有毒性,在合成過程中又很容易受到鉛、砷、汞等有毒物質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它只是一種模仿天然物的物質,而非真正的天然物,自然界和生物體對它既不認同也不接受,無法將其納入自然物質循環系統進行能量轉化、物質交換。其所形成的殘留,不僅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能順利分解,而且會產生更嚴重的毒性和污染。此外,化學合成物在對動物機體作用時,往往改變體內酸堿度和滲透壓,從而形成對組織細胞和原生質的損害;化學合成物從動物體內排出非常緩慢,在體內轉化過程中還會產生不利于機體的誘導作用。以上種種因素,導致產生毒副作用和“三致”(癌、畸、突變)的嚴重后果。不僅破壞生態平衡,而且通過食物鏈給人類造成巨大危害,其對動物身體的嚴重損害,也為疫病的產生與傳播提供了條件。
(三)抗生素的濫用迫使微生物不斷變異,導致動物源性傳染病不斷爆發
除大量使用化學添加劑以促生長外,現代養殖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集約化。但是,集約化養殖干擾和打破了動物原有生活規律,惡化了動物生存環境。導致動物免疫力急劇下降(免疫缺失綜合癥),影響疫苗接種效果,容易生病致死,迫使養殖者不得不大量使用抗生素。研究表明,抗生素的濫用,嚴重破壞了微觀世界的平衡,對人與動物來說,至少有四大危害:一是誘發細菌耐藥。目前,幾乎所有抗生素都出現了耐藥現象,甚至產生了無藥可治的耐藥“超級細菌”(最近香港一甲型H1N1流感患者,就是因感染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而致死)。二是抗生素在殺菌的同時,會造成身體損害,有些藥物具有強烈的“三致”作用。三是破壞動物體內菌群間的平衡狀態,誘發新的感染。四是一旦“超級細菌”廣泛傳播,后果不堪設想。
調查發現,耐藥問題在養殖業非常嚴重。由于吃死了人要負責,吃死了動物除經濟受損外不用承擔其他責任,加上規范與宣傳不力,在我國養殖業特別是中小養殖戶中,抗生素的濫用已登峰造極。不僅大量使用具有嚴重毒副作用的已被淘汰的抗生素,就連人類還在試用的某些新抗生素也已用于動物,甚至長期低劑量添加抗生素以促進動物“健康”生長(這種方式更易導致微生物耐藥,發生基因變異)。專家認為,許多動物不是病死的,而是過量用藥致死。目前一些養殖戶已不吃自己生產的商品豬,而吃不加化藥的“自留豬”。
總之,養殖動物的生存環境嚴重污染以及由此導致的抗生素濫用,致使其攜帶(有些來自野生動物)的某些病原體發生變異,毒性增強,并傳給人類,引發傳染病,造成重大社會危害。
三、天然物中草藥的優勢
針對目前嚴峻形勢,除了改變養殖業的衛生條件(如降低集約養殖的密度,利用沼氣和發酵床等技術加大對糞便等排泄物的處理力度),嚴格執法(如對于違規違法者嚴肅查處)之外,應發揮天然物中草藥在集約化養殖中的積極作用,增強動物體質,提高其自身免疫抗病能力,徹底改變目前過度依賴抗生素和化學添加劑的局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養殖模式。
據了解,上世紀后半期以來,國際社會開始用天然物來替代抗生素和化學飼料添加劑。歐盟上世紀末開始在飼料中禁止或限制使用抗生素、化學合成物、激素、重金屬,并確定天然物為其發展方向。如化學最發達的德國,就非常重視開發天然物添加劑產品,在歐洲飼料博覽會上,僅德國展出的天然物飼料添加劑即2500多種。另外,美國FDA也開始接受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的申報,日本以“天然質”之名允許領取天然物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證。在發達國家,發展天然物飼料添加劑和生態養殖,已是大勢所趨。
利用天然物為人和動物進行保健、治病,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在“藥食同源”基礎上發展出獨具特色的中醫藥(包括中獸醫藥)科學。目前中藥共有萬余種,其中大多數是植物,經常用于飼料添加的有200余種。 當今世界,科學發展方向已由原來的“微觀科學”、“還原論”轉向物質的“宏觀科學”、“系統論(整體論)”。對天然植物飼料添加劑的“指紋圖譜”的物質微觀研究,已轉向對天然物的“作用功能的宏觀研究”。這一轉向,有利于揭示物質間的關系和天然植物對有機體的作用機理。
近年來實踐已取得寶貴經驗。值得稱道的是,多年來,為克服現代化學合成飼料添加劑與抗生素藥物的負面作用,我國一些專家與養殖企業一直在繼承傳統中獸醫藥優勢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并已取得寶貴經驗。
如北京農學院謝仲權教授,數十年致力于有關研究,出版了《天然物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大全》等學術專著,還主持制定了《天然植物飼料添加劑通則》等國家標準,其成果在一些企業應用后成效顯著。山西省運城市臨猗黃河魚病研究所,從1997年開始嘗試用中草藥作為飼料添加劑或藥物來防治水產動物病害,成功地解決了抗生素和化學藥物、飼料添加劑所造成的污染環境、藥物殘留危害食品安全等問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為北京奧運會專門生產的綠色豬肉,“不添加防腐劑”,“免疫采用天然中草藥”,取得了良好效果。這些研究、實踐與經驗,值得我們重視、學習與推廣。
利用中草藥養殖,社會、經濟效益明顯,符合科學發展觀。一是改善了養殖條件(中草藥在凈化空氣與水源方面也有很好功效,可用于改善養殖環境),可以減少傳染病爆發幾率,產品綠色環保,提高了食品安全率,從而大大降低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成本。二是按照中醫藥學方式使用,可以保護自然資源(如按“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提取1公斤麻黃素要破壞5畝草原,提取1公斤紫杉醇要耗費1萬公斤珍貴的紅豆杉樹皮);可以大大節約生產成本(植物的化學成分結構復雜,有效成分很難提取)。三是綠色產品受到消費者普遍歡迎,企業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上可以獲得雙贏。四是中草藥添劑具有巨大的產業發展潛力,既可以增加人口就業,又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形成養殖業與種植業相互促進、良性發展的綠色經濟。五是中草藥不受西方知識產權制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加工簡便,成本較低,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四、創建中國特色生態養殖模式的幾點建議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問題非常重視。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推動繼承與創新”,促使中醫藥事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但在養殖業,由于認識上的誤區與體制上的制約因素,物美價廉的天然物中草藥的利用還相當滯后,不僅產品品種和總量很小,且市場處于無序狀態。
首先,有必要將建立以天然物中草藥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生態養殖模式,并納入國家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發展綱要。要積極引導,在政策與經費上予以傾斜,國家應設立專門機構主管制定規劃、培養人才、組織科研和宣傳普及等有關工作。并在各級飼料工業協會內設立“天然物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分會”,開展相關工作。鼓勵相關企業根據自己的特點與條件,因時、因地制宜,開發符合本企業實際需要的天然物中草藥飼料添加劑與防疫組方。支持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
其次, 應按照《天然植物飼料添加劑通則》(GB/T 19424-2003)等國家標準,確定品種目錄與用法劑量等??梢詤⒄招l生部公布的“藥食同源物品”名目,鼓勵將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與“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用于飼料添加劑和治療;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僅用于治療(由于人與動物在生理結構上有一定差異,有個別中草藥品種需根據實踐情況確定)。今后根據研發數據再做調整,進一步確定專門用于飼料添加的品種目錄。
第三,對利用天然物中草藥改進動物集約養殖方式的成果,組織有關專家,按照使用效果(如動物抗病能力、產品品質風味以及養殖環境等指標)和效益進行評估鑒定,確有成效者,應大力宣傳與推廣。
第四,就養殖業限制乃至禁止化學合成物和抗生素問題進行調研,并確定時間表,條件成熟時出臺相應法規。
我國作為中醫藥學的原創國,有責任也有能力在這方面做出更大貢獻。我們相信,利用獨特的天然物中草藥優勢,我們一定會創造出一種中國特色的環境友好型生態養殖模式,不僅造福中國,更會造福人類。
(撰稿:邢東田、陳其廣、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