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鹿奶粉事件有關人員的受審,三鹿集團財產被拍賣,三鹿事件暫時告一段落。然而一個曾經有著五十年輝煌歷程、高達149.07億元品牌價值的乳品企業從此走向毀滅,萬劫不復,帶給人們心靈的震撼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講清,而三鹿事件的危害,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反思也遠沒有結束。
一、道德自律是根基
道德是人們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它并沒有強制性,但就像俗語所說的,百姓心中有桿秤,這桿秤就是衡量道德的標準。企業道德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漸積淀升華形成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以善惡評價為標準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活動的綜合。
為了使企業能夠遵守企業道德,2008年11月,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全國工商聯等單位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為主題,組織開展“百家食品企業踐行道德承諾”活動。百家食品企業自愿參加,簽署了《百家食品企業踐行道德承諾書》。
二、社會責任是使命
三鹿事件對于中國的企業不啻一次大的地震,催人警醒,令人思索。人們不僅要問:企業立足于社會的基礎是什么?如何才能使企業生存并發展下去?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不少企業所忽視的重要內容:企業的社會責任。
作為食品企業,生產的產品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要注重企業的責任,確保食品的安全。作為一個經濟實體,食品企業像其他企業一樣,有權利追求利潤,但是,食品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注重社會效益。這既是社會的需求,也是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踐行社會責任,食品企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第一,確保食品安全。食品企業的產品是要進入人體內,直接作用于消費者的健康,因此安全是首要的,必須的,是重中之重。企業要遵守國家的相關政策,遵守道德底線,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生產消費者所需要的、保障其身心健康的食品。
第二,保護生態環境。企業生產離不開環境,食品企業的生產更是如此,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發表的《亞太地區環境狀況報告》指出,亞太地區是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最少的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使自然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無法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應立即構筑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第三,反對不正當競爭。不正當競爭是食品安全的大敵,眾所周知,三鹿奶粉事件的根源之一是奶制品行業的惡性競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競爭不可避免,但過度激烈的競爭往往會使競爭各方為了達到占有市場的目的而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以少充多、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違規行為的出現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為遏制不正當競爭,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其中第十一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排擠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有法律的保障,也要有企業的自律,相關企業也要形成共識,一起遵守。不能急功近利,為了一時的利益而挑起價格戰,低價競爭一定要有度的約束,否則就會成為食品衛生的隱患。
第四,提升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倡導安全的食品消費觀念。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受各種媒體的影響很大,因此許多企業不惜重金作廣告,宣傳產品。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并不成熟,有對新產品和外觀漂亮、奇特等產品的盲目追求,因此特白面饅頭、特大草莓、紅心鴨蛋等違反生物正常規律的食品才大行其道;同時消費者也會受到低價格產品的巨大誘惑,價格戰永遠是商戰的殺手锏。基于此,企業一方面可以適當針對消費者的心理,不斷生產更多種類、更新穎、更富價格優勢的食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企業也不能為迎合消費者而喪失自己的原則。產品的新穎、美觀要以利于健康為前提,價格的降低要以保證真材實料為依據。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衛生環保食品的消費會越來越多。企業生產綠色食品,并通過宣傳,使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既是履行社會責任,又使得自己的健康食品得到公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質量控制是保證
要確保食品的安全,食品企業除講究企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之外,還必須搞好質量控制,這是必要的保證。“控制”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文中,原意是“駕船術”,即掌船的方法和技術。行船也好,車輛駕駛也好,都必須掌握好方向,及時糾正偏差,以確保計劃目標的順利實現。現代企業管理中控制成為最重要的職能之一。
控制可以分為前饋控制、過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前饋控制即預先控制,是通過事前考慮各種可能的障礙來預測并預防差錯。對于食品生產來說,前饋控制可以防患于未然,應該是最理想的控制。從生產原材料的源頭抓起,堅決不使用不合格的加工原料,如不合格的原奶、變質肉類以及較多殘留農藥、激素等原料。將偽劣原料拒之門外,可以避免由之帶來的可能的質量危害。
過程控制即現場控制,是在生產進行之中開展的控制。過程控制具有監督和指導職能,按照預定的標準檢查生產,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并針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指導和幫助。但過程控制受管理者的時間、精力、業務水平等制約,因此有時會疏忽。這就要求食品企業首先要重視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建立一整套標準和嚴格的監控體系,各級管理者要切實負起責任,保證食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
事后控制即反饋控制,是通過檢查回顧前一階段的生產,糾正已經產生的偏差,防止偏差繼續發展或今后再度發生。事后控制如同亡羊補牢,損失已經構成,但及時補救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因此雖不是最好的控制方法,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企業要注意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人們對產品的反饋,一旦有問題必須及時解決。
反思三鹿奶粉事件,我們認識到,質量管理和控制是企業的生命,不應該受到生產部門削減成本的影響,也不應該為片面追求達到某項指標而放松整體的質量評價。如果搞好控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使產品給人民健康造成如此可怕的后果,也不至于使企業猝死,乃至對整個行業產生如此惡劣的影響。因此,嚴格內部質量監控,注重自律,自我規范,自我約束,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
(段學紅,1962年生,河北滄州人,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