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有企業經營者約束機制的現狀
(一)國有企業監事會職權的行使現狀
根據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調研報告,監事會成員在職權行使的程度與范圍方面90%行使過法律賦予的職權,包括檢查公司財務(41%),對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33%),對公司聘用會計師事務所發表建議(12%)以及其他職權。在監事會會議方面,90%的企業每年少于召開5次,僅有5%的企業為5-10次,監事100%出席監事會,95%的監事會會議能達到預期結果,83%的會議結果能得到貫徹執行。在列席董事會會議方面,企業100%都能夠通知監事參加董事會,監事100%列席董事會。但是,董事會的資料送達監事的時間不一,分別是:開會前10日以前(4%)、開會3日前(36%)和開會當場(60%)。在知情權方面,監事主要通過以下渠道獲得公司的信息:公司管理者提供的資料(20%)、自己對公司的親自了解(24%)、管理者的口頭介紹(23%)、從其他部門獲得公司的信息(13%)或從報紙、媒體獲得關于公司的信息(20%)。僅有54%的樣本企業能及時為監事提供公司的資料。有30%的監事能“順利”獲得想要的公司資料,43%為“一般順利”,27%為“有點順利”。25%的調查對象認為其職權“能夠”行使,54%認為“一般能夠”,13%認為“有點能夠”,沒有人認為其職權“完全能夠”行使,相反,有8%的監事認為其“不能夠”行使職權。
監事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檢查公司財務,提出相關意見,監督董事、經理的公司職務情況以及監督公司違規行為。當監事會的檢查報告顯示公司存在一定問題時,35%的公司管理層的態度是采納但不整改。當監事對公司決議有異議時,只有4%的意見“一定被采納”,高達67%的意見為“有時會采納”(即很有可能不被采納)。總的說來僅21%的被調查者認為監事制度能發揮作用。
(二)國有企業董事會對經理層執行權利的控制機制現狀
由于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沒有形成有效的外部約束環境,因此加強對經理層的約束應該以內部監督為基礎,以減少經理層的風險成本。
二、國有企業經營者約束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監事會的相對地位較低
從產生的方式上看,國有企業的監事會與董事會是平行的。但《公司法》等法規在規范公司治理方面強調以股東價值為導向,重視董事會的作用,卻忽視監事會的地位。監事會僅有部分監督權,無權參與和否決董事會與經理層的決策。
(二)知情權受阻
監事會并不能依照職權非常順利地、及時地獲得公司資料,這使得監事的知情權遭到嚴重的打折,使得信息不對稱。
(三)監管手段缺乏
由于《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規定過于寬泛,弱化了監管的方式。
(四)責權利不對等,缺乏激勵機制
監事會由于上述總總原因,承擔著較大的監管風險,但與此同時,監事的薪酬制度多為固定公務員工資,缺乏激勵的動力,利益與承擔的風險不一致。
(五)員工和工會對經營者監督制度形同虛設
《公司法》規定了工會和員工在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中的一些權利,但事實上,即使遇到涉及員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工會和員工的建議也是蒼白無力的。因為,工會成員和員工的前途和命運歸根到底掌握在經營者手里,所以具體參與決策的工會成員和員工都心存疑慮,對經營者損害企業和員工利益的行為無能為力。
三、完善國有企業經營者約束機制的建議
(一)完善國有企業監事會對董事會約束機制的建議
董事會決定較為重大特定事項時,應事先經監事會授權或同意,這也叫做業務拘束權。雖然董事會有權獨立執行公司事務,但也不可恣意妄為。不受監督的權利往往會導致權利的濫用,賦予監事會這一權利,使監事會能對董事會執行事務活動進行監督。
監事會應完成對董事會業務執行和公司財務狀況的監督,審核董事會提交的各種賬冊、報表,要聘請專業的會計師和律師進行,而聘請會計師和律師是以公司的名義。因此,監事會應當取得公司聘請會計師和律師的代表權。
監事應在董事會上就董事的連任,在董事會上就總經理、總會計師的選任陳述意見。
當董事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造成企業資產損失時,監事會應代表公司向董事要求其賠償損失。當董事為自己利益而與公司交易會對公司提起訴訟時,監事會代表公司。同時,在董事(會)或董事長侵犯公司利益時,監事會應以公司名義對董事提起訴訟。
監事會的公司代表權。一般情況下公司對外代表權由董事長和董事會行使。但當公司的某些對外行為與董事會成員有利害關系時,若任由其代表公司勢必難保公平合理,因此,應賦予監事會特殊情況下的公司代表權。
(二)完善國有企業監事會對經理層約束機制的建議
監事會不僅要監督企業的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也應對經理違法違紀行為進行監督,建議董事會責成違規人停止該項行為。
監事會在日常監督中,發現經理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企業章程的行為時,應組織調查,提出糾正措施,并向派出企業監事會的監督機構報告。當經理人行為損害企業和國家權益時,監事會應向派出企業監事會的監督機構提出處理建議。監事會簽發糾錯意見書是一項具有指定性的、嚴肅而又慎重的監督執法行為,不能受任何人的意志左右和影響,任何人不能阻撓和干涉監督行為的實施。
(三)完善職工監事行使職權的制度保障建議
我國《公司法》規定了國有企業監事會中應有職工代表,但沒有提供職工監事行使職權的制度保障,職工監事難以行使職權。職工監事行使職權的障礙主要來自相對于董事、經理的從屬地位。要改變這種地位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消除董事、經理利用支配地位威脅職工監事的可能性。這種制度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1)職工監事在任職期間,非經選舉產生職工監事的職工民主機構(工會和職工代表大會)同意,不得被開除、辭退或者解除勞動合同,工作崗位不得變換;(2)職工監事離任后三年內非經職工民主機構同意,不得解聘或變換工作崗位。這兩條規定旨在防止董事和經理的報復行為,消除職工監事行使監督權的后顧之憂。
(劉紅宇,1966年生,河南偃師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理財、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