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產業的發展現狀
環境產業,又稱綠色產業,是指國民經濟結構中為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恢復、有效利用資源、滿足人們對環境需求,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持的產業,不僅包括污染控制與減排、污染清理與廢物處理方面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狹義內涵,還包括設計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潔凈技術與潔凈產品、節能技術、生態設計以及與環境相關的服務。
環境產業在我國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在目前日益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形勢下,在發展中遇到了一些障礙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環境產業結構不合理,環境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重點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亟待開發;環保中介機構尚未得到應有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環境產業的宏觀調控能力比較弱等。
目前中國環境產業市場大部分被國外大公司及合資公司所占有,100多家外資環保公司占了3/4,而國內數以萬計的環保企業只占1/4。相對于外資企業來說,中國企業自身技術、人才、資源利用、資金等方面都處于劣勢,而更嚴峻的問題是,我國的環境資本市場尚未形成。另外,環境產業在中國至今還未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產業,環保企業往往分屬不同的產業,這就給環境產業的管理和整體規劃帶來了困難,也很難制定和實施環境產業政策。這些都成為制約中國環境產業發展的要害。
二、環境產業市場培育的問題及對策
(一)環境產業投資的資金保障問題
由于資金得不到保障,環保部門、特別是基層環保部門自身能力的建設普遍受到影響,常常出現環保監測不到位、執法能力不足的現象。前些年發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已經警示我們,由于財政資金嚴重短缺,造成政府對污染源監督失控,環保部門能力疲弱,水質監測信息混亂失真,中央政府沒有在第一時間獲得環境信息的渠道,更不掌握直接監控重大污染源和保護水源地的能力,如此監管能力是很難避免污染事故的發生的。
環保投資可以分為私人部門投資和公共部門投資(主要是政府投資)。盡管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環境治理及相關投資的責任是清晰的,但我們也發現,在環保投資中,來自政府的投入是至關重要的。在環境保護資金市場上,政府的環境保護投入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表現在:一是強制作用,通過足夠的投入建立環境監管能力,保證各類主體履行環保投入的職責;二是引導作用,通過政府的環保投入,創造有利條件,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環保領域;三是平衡作用,平衡區域間的差異,特別是中央政府的環保投資,必須關注區域差異。
因此,關注環保投資,首先必須關注和明確政府的環境保護投入(即環境保護財政支出),這是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職責的最具體的體現,也是確保全社會環保投入總規模的前提和基礎。為此,國家要繼續加大了對節能重點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及推廣等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支持相關企業增加環保設備、設施投入,對污染源實施綜合治理,提高了節能環保型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
(二)環境產業的需求市場
在中國,環保還屬于政府行為,像很多大中型環保企業,其實是相當盈利的,但私人不愿投資或者說力不從心,政府就要替人民買單。比如說風力發電廠、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等等。例如:
1、中國博奇(中國博奇環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2007年8月8日,博奇公司成為世界范圍內第一家被東京證券交易所批準,首次公開發行即直接登陸東證主板的非日本公司,也是中國公司第一次在東證主板上市。它的前身其實是北京市熱電廠,在國家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目前已發展成為如此規模的一家上市企業。
2、重慶同星垃圾焚燒發電廠,利用垃圾焚燒發電,其前期投資是來自世界銀行貸款和重慶市政府投資,因為環保企業投資高、風險大,私人企業不愿或很難輕易涉足,可是令政府都沒想到的是,電廠在第二年就收回成本,并開始盈利。
由此可見,環保企業的贏利點是在于社會對環保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家基于環境保護的政策導向作用,這也是為何環境產業比任何其他產業更需要政策的拉動的原因所在。
一些地方省市的扶持政策推動了當地環境產業的發展。如全國首家建立省級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河北省,于2001年、2OO2年用專項資金支持了25家企業,吸引資金7億元。目前,許多省市已有專項資金來引導和扶持企業發展環境保護產業。一些省市還出臺了鼓勵企業發展環境保護產業的專項政策等。但從政府預算的角度來講,全國的環保基礎設施還相當匱乏,環境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怎么更有效的調動起私人企業的環保參與,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環境產業市場有待完善的方面
1、明晰政府職責
在環境產業市場上,政府應明晰自己是主要的需求方,只有這樣,才能將潛在環境產業需求轉變為現實需求,才能讓現在的政府和企業失靈市場轉變為完善市場。此外,政府要在政策引導和科技創新上多下功夫,為新的環保市場的培養掃清障礙。
2、完善各項法律和政策
從根本上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就是要從法律和政策方面明確需求和保證需求。應在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基礎上,適時完善和整合相關政策,制定相關標準和政策。此外,要不斷的加強政府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扶植環境服務業發展的財政、稅收、金融、科技等優惠政策,推進環境服務業產業化進程。
3、完善環境市場的運營
大力發展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企業,建立完善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監督管理法規和制度,積極推行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的企業獲、市場化和社會化運營,鼓勵采用投資—建設—運營—轉交(BOT)等多種形式的運營管理模式。
4、統籌規劃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
政府要加強對環境產業的政策導向作用,注重環保咨詢業為主導的環境服務業的發展,加快環境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進程;同時將環境產業作為重工業的補充,協調一致發展,推進整個環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小結
環境產業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為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與恢復、有效利用資源、滿足人民環境需求,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持的產業,是解決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技術職稱和物質基礎,是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環境中,環境產業的發展定會更上一層樓。
(趙小姝,1985年生,河南信陽人,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