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一批又一批曾經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或沿海發達地區務工經商的農民工,陸續帶著技術、項目、資金返回到自己家鄉創業,不僅正在形成農民工返鄉創業潮,“以創業帶動就業” 得到了社會的支持和肯定,而且正在形成一個農民工返鄉創業群體,并正在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了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轉變,對新農村建設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帶回了先進生產力
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以及先進理念,都是農村難以自發產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內力吸納。返鄉創業人員經過長期的“摸爬滾打”,鑄就了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磨練了意志和耐力,素質相對較高;而且這些農民工通過“打工大學”接受了了先進的科技文化,有了創業的沖動和信念。
因而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夠把外力與內力有機結合起來,把打工時掌握的資源與家鄉的資源整合起來。而且這些農民工對自己家鄉的資源情況、人事關系和投資環境比較熟悉,也掌握了家鄉內外的市場信息。這些農民工知道返鄉創業具有的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優勢,可以保證其較高的成功率和預期的回報;返鄉農民工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就像魚兒回到了大海,這片廣闊的天地就是他們的舞臺,返鄉農民工可以在這里揮毫潑墨、盡顯風采。以河南省固始縣為例,在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中,投資辦企業的約占34%,搞種植、養殖的約占42%,成為經紀人的約占6%,擔任村干部的約占1%。他們都是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的新理念,實施“返鄉創業工程”成為從更高層次破解“三農”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思路與做法。
據有關部門測算,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總數約占全國鄉鎮企業總數的20%。盡管目前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的人數還不算多,但這些人能量大、創新精神強,代表著發展的方向,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斷擴大,正日益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開拓就業門路 延長產業價值鏈
目前,我國正處于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過渡階段,由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穩步提高,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而這些擺脫了土地束縛的農民如果全部涌向城市,就會造成極大的容納壓力和社會治安問題。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為廣大農村地區就地直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就近解決數量巨大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很多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工作崗位,而且創業的農民工還帶回來了很多大城市的新思想,這也影響了很多農民。
建設新農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少資金、缺少人才。農民工返鄉創業,促使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流向農村,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活力。農民工在外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和資本,學到了從商和經營知識,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對家鄉的資源、市場、商機比較熟悉,農民工有強烈的返鄉創業愿望,認為返鄉創業成功的機會較多。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行業,據調查,農民工有5萬元就可以做生意,有10萬元就可以辦企業,而且70%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
這樣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建立,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容量大、門坎低、易接受的就業渠道,改變了農業以農為主的傳統局面,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開拓了就地轉移勞動力的門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就業壓力。
另外,返鄉創業者來源于農民,又反哺農業。他們通過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擴大了農業經營規模;通過對農業的資金支持,提高了農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業的基礎條件;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產品原料基地和營銷網絡建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有力促進了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農業和商業的有機銜接與結合,有效開拓了市場空間,從而帶動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這無疑會以很低的成本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成為以工促農的重要載體。
大多數返鄉農民工創辦企業的行業與他們務工的行業基本相同,比較集中于食品、農產品加工、餐飲、運輸等行業,他們在城里打工積累的經驗和資本對返鄉創業具有重要作用,將小農戶與大產業、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起來,形成一批帶動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三、促進小城鎮的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于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過渡階段,由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穩步提高,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這些農村富余勞動力必須要有效地分流和安置,必須有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所,他們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而大中城市不可能完成上億的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安置工作,必須就地轉移安置,才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城鎮化是吸納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的有效途徑。
農民工返鄉創業一般都集中在集鎮和縣城,既增加了集鎮和縣城的實際人口,又增加了經濟總量、擴大了稅源。這是一條低成本的小城鎮擴張之路,也是一條解決農業過剩人口的一條新路。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適時推出了一系列鼓勵農民工創業的財政和金融政策,鼓勵返鄉農民工利用自己在打工時掌握的一技之長和熟悉的行業市場開展創業,通過創業把發達地區的產業“嫁接”、引進過來,形成本地經濟優勢;以當地的特色產業、主導產業為核心,提供參與機會,有意識地引導返鄉農民工創辦與當地主導產業相關的企業,扶持其中的優秀者最終成為重點企業。
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革,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今后一段時間是我國勞動力轉移的高峰期,也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機遇期,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但必須堅持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規劃,按照發揮企業集聚效應的要求引導企業向產業園區和小城鎮集中,防止粗放式利用土地資源,防止將污染企業搬遷到農村,防止重走鄉鎮企業“村村冒煙”的老路,從而更有效地發揮返鄉農民工的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王秀英,1965年生,河北香河人,廊坊師范學院副教授,多年從事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倫理學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