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城鄉收入有如此大的收入差距呢?農村消費能力的提升對拉動我國內部經濟需求又到底有多大作用呢?
一、首先從中國農業部門的內部原因來看農村居民收入得不到提高的問題
第一, 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面農產品產量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農產品收入需求彈性下降。因此出現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農業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第二, 由于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造成農業投入成本增加。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減少了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
第三, 鄉鎮企業增長幅度下滑影響縣域經濟發展,影響農民的非農業收入。
第四, 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利于農業進行集約化生產。以家庭為主體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難以適應全國乃至全球統一大市場需求,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從而影響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這在中國加入WTO后更加明顯。
第五, 我國北方干旱,南方易發生洪澇災難,加之耕地和草場的退化,甚至沙漠化,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必然制約我國農業的發展,影響農民收入的提高。
二、我們再從圍繞我國農村生產生活的外部因素來看
(一)勞動報酬率過低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續下降的趨勢。根據有關統計,1985年到2006年,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從56.18%下降到了44.72%。從1992年開始,居民收入在國貿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不足一半,在此之后,這一比重雖然有小幅度的上下波動,但偏低的趨勢卻沒有改變。其中農村居民收入問題更是嚴重,從1985年的35.61%下降到了2006年的12.54%,降幅達到了64.8%,這表明農村居民比城鎮居民更少地分享了經濟增長成果。而居民收入在我國的國民收入中的比例偏低主要是由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造成的。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勞動報酬的比重偏低,而且不斷下降。而我國的農村居民絕大部分都是勞動者,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必然導致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低,最終導致農民收入不高。
(二) 財政支農政策不盡完善,農民的財政性負擔沉重
政府政策的取向對城鄉收入差距的走向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是體現政府政策偏好的最直接反應。近幾年盡管國家加大了“三農”的投入力度,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城市偏向的總體格局并未根本改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向公民提供公共產品,為私人產品的生產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城鄉人力素質差異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個人能力決定收入差距,而個人能力主要是受教育程度決定的。而我國城鄉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機會在先天上就是不平等的,這就直接決定了城鄉居民在人力資本稟賦方面存在相當的差異。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其它條件相同時,就業與謀取收入的能力越強,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就業與謀取收入的能力越弱。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各種消費理論,無論是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學說還是佛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學說,均說明消費者的現期消費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傾向呈正相關的函數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國農民的消費潛力。
1、從農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情況來看其消費潛力
1990—2003年,我國農民的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為10.86%,盡管比城鎮居民低3.32個百分點,但這十幾年間,農民的收入增長了3.8 倍。但調查顯示,農村消費率卻逐年降低,農民更傾向于把錢存起來,而并沒有用于現期消費。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國家對三農問題越來越關注,農民的稅費負擔大幅度下降,隨著政府轉移性支付以及農產品價格上揚,農民的現金收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2004年1—3季度,中國農民人均生活消費現金支出達1247.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9%,遠遠超出去年全年同比增長7.4%的水平。從數據來看,我國農村的收入,估計在未來幾年中,會增長到一個新的水平,從而縮短與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這就意味著農村將具有消費品市場的巨大潛力。
2、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來看其消費潛力,我國城鄉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呈逐年走低之勢
我國農村的平均消費水平持續走低的趨勢之所以非常明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所致。這些因素一旦改變,我國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會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因此,我國農村還存在著有望挖掘的消費潛力。
以上看來,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民消費能力,擴大農村居民消費市場是拉動內需的一個關鍵點。但是在背著幾座大山不敢花錢的中國人里,數量又以農村人口為最。農村消費無法啟動,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只有真正啟動農村消費市場,中國經濟才有望保持20年以上的持續高速增長”,諸如此類觀點已在學界達成共識。而讓我們失望的是,一項項數據指標卻在無情地顯現我國農村的“消費不良”:去年前八個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8000多億元,其中縣以下零售僅為14000多億元。所以只有縮小城鄉收入差才是以農村市場拉動內需的根本途徑。而目前要縮小城鄉收入差并不是要城鎮人口的收入增長放緩,也絕不是拆東墻補西墻,而是應該著力于切實提高農村人口的收入。
如何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呢?
首先,應該提高我國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率,以此來提高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其次,應該加大財政政策實施力度,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第三,通過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最后就是改變目前中國靠工業發展來刺激經濟增長的經濟增長形勢,實現農村和城市的平衡經濟規劃。
目前,中國在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而消費始終不能上升到一個了那個人滿意地位,這讓我國經濟的發展雖然快速,但是長期失衡。這種經濟上的失衡使中國的實體經濟在這個經濟危機受到十分大的損失。特別是當今世界經濟形勢,出口減少、投資不如往年,而只有依靠本國的消費才是能使經濟結構實現優化,使中國以強勁的經濟增長速度挺過這次經濟危機,重新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而只有真正地實現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才能夠做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才能以此來達到擴大內需的效果。
(章海沙,1989年生,湖北人,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專業,政治經濟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