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梅 趙 麗
一、陜北資源性企業文化的現狀
(一)注重企業文化的形式,忽略企業文化的內涵
在陜北資源性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盲目追求企業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業文化的內涵。如熱衷于搞文體活動、喊口號、統一服裝、統一標志,有些企業還直接請廣告公司做CI形象設計。職工往往把企業文化簡單地理解為單純的文體活動或者一般性的教育,因而忽視了對許多重要內涵的理解和建設。企業文化活動和企業CI形象設計都是企業文化表層的表現方式。雖然也稱其為開展企業文化活動,但對促進企業的生產和發展收效甚微。如果只有表層的形式而未表現出內在價值與理念,這樣的企業文化是沒有意義的,難以持續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動力,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不了深遠的影響。
(二)將企業文化視為傳統文化,企業精神在企業管理中的直接運用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在陜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一些資源性企業就有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企業精神。如延長油礦人的“埋頭苦干、默默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企業精神。不少資源性企業認為當今企業仍然要靠這些精神來管理企業。固然這些創業時期的企業精神值得我們借鑒,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傳統文化,企業精神不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將企業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價值觀灌輸給全體員工,通過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獨特的價值體系,是影響企業適應市場的策略和處理企業內部矛盾沖突的一系列準則和行為方式,這其中滲透著創業者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凝結了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集體形成的經營理念。如何用創業時期的企業精神來把握當代人的心理,來把握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來調整對員工的工作激勵,這需要找到適當的切入點,找準其中許多具體的聯系。
(三)企業文化相互模仿,千篇一律
縱觀許多陜北資源性企業的企業文化,方方面面都大體相似,只是模仿其他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的一些形式,“理念”、“標語”張貼墻上,大搞文體活動,空喊口號。沒有資源性企業文化鮮明的個性特色。企業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該企業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業的個性化表現,不是標準統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時尚的標語。每一個企業的發展歷程不同,企業構成成分不同,面對的競爭壓力也不同,所以其對環境作出反應的策略和處理內部沖突的的方式都會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
(四)安全生產,環保生產意識淡薄
目前,陜北地區資源性企業的安全生產隱患較大,在陜北資源性企業開采中小煤窯、小油井、個體戶開采較多,而個體油礦和煤礦工藝裝備和技術相當落后。安全生產投入不足,特別是一些必要的通風設施、瓦斯濃度檢查儀器等或是沒有,或是低級落后,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且陜北資源性企業在開采、運輸、加工過程中對當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非常嚴重。
二、陜北資源性企業文化現狀的成因分析
首先,陜北資源性企業地處中原邊陲,受地理環境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在資源性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直接引進了企業文化的管理形式,而對企業文化的內涵、實質及適用條件等缺乏認真細致的研究,致使人們對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系、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的關系、企業文化的表層形式與企業文化的實質的關系等問題的基本理解上出現了偏差。
其次,從經濟基礎來看,許多優秀的企業文化都出現在有一定實力的大集團、大企業中,因為這些企業都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需要用文化價值來進行整合。而且,這些企業有高素質的管理層,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有充裕的資金投入,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這樣的企業文化才能夠對企業發展產生推動作用。而陜北資源性企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資金投入不足,人員素質低下,管理方式粗放。因此,發展陜北資源性企業的企業文化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基礎,企業要明確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目標,而不要盲目追求建設企業文化的形式。
第三,也有其社會原因。企業文化、企業創新表面上看起來是企業自身的問題,然而,如何從總體上把握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這就涉及到社會引導、社會支持、社會評價和社會激勵等因素。其中,首先,政府一方面要加強體制改革,為資源性企業文化的創新提供充分的伸展空間,另一方面,要從政策和輿論方面引導企業首先要發展自己的經濟實力,在達到一定規模的基礎上塑造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趕時髦。其次,社會應當通過一定的評價機制,對資源性企業文化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鼓勵資源性企業文化的創新,促進企業文化對社會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再次,研究機構和企業咨詢機構應當為資源性企業文化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資源性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使資源性企業文化更能反映企業自身的價值觀,在表現形式上更具個性化。
第四,陜北文化對陜北資源性企業文化也有一定的影響。陜北文化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范圍的地域文化。秦漢以來,陜北地區是西北少數民族和漢族交匯與融合的重要地點。封建時期,陜北地區是邊塞要地,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你來我往,少數民族的游牧文化和漢族的農耕文化在這里碰撞,形成了陜北文化。這些文化賦予了陜北人“直率、勇敢、吃苦耐勞”的個性。延安時期,是陜北文化形成的最高峰,凝結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對陜北人的精神面貌和行為特征產生了重大影響。但陜北文化也有其消極落后的一面,嚴重影響了陜北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對當今的資源性企業文化建設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比如陜北文化中的“自我滿足、自我封閉、得過且過”,還有陜北文化承載著濃厚的等級觀念,企業領導層在管理過程中享有巨大權威,家長制作風普遍,工作的調換、員工的提拔、資金的分配、獎勵等通常主要由上級決定,這嚴重阻礙了高效、廉潔、民主、科學的企業文化建設。這種文化心理埋沒了競爭的觀念、創新的意識和開放的精神,不少人因循守舊,不敢大膽變革,這與現代企業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三、陜北資源性企業文化的構建
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資源性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人是資源性企業的主體,資源性企業文化要將人這一生產力中最活躍、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作為管理的著眼點,企業文化建設就陜北資源性企業而言,首先要重視職工的物質利益,建立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其次,破除封建的等級觀念、平均主義和人情關系,以能力和績效任用和選拔人才。再次是重視教育,提高員工的素質,實行有員工廣泛參與的民主管理;最后企業內部精誠團結,形成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
其次,吸收陜北文化的精華,摒棄糟粕。陜北獨特的人文環境,賦予了陜北資源性企業明顯的文化特征。陜北是中國革命的發祥地,也是延安精神的發源地。在長期的生產建設和發展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淳厚樸實,重實干而輕空談,不怕困難,吃苦耐勞,易于組織,易于管理等,但陜北文化也為陜北人打上了保守、封閉、隨遇而安的烙印。對這些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善于借鑒其他地區和企業的文化精華,從而創造一種既傳統又現代、既有區域個性又有中國以至世界共性、既反映資源性企業魅力又體現市場經濟倫理的優秀企業文化。使企業文化真正成為資源性企業的內在需求和發展的動力。
第三,培育安全環保文化。資源性企業一般都是高危行業,安全問題是資源性企業的突出問題。當前要普遍提高資源性企業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首先要對資源性企業全體員工特別是各級經營管理者進行安全生產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意義。其次,要定期不定期的進行安全生產現場檢查,要不斷提高員工的安全修養,潛移默化改進其意識和行為,使員工從服從管理制度的被動執行,轉變成自覺主動的安全行為。同時資源性企業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會出現破壞生態、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問題。資源性企業要樹立環保意識,認識到自己應負的社會責任。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按國際標準對企業的安全、環境管理進行系統規范,培育安全環保文化。
第四,樹立創新觀念。作者認為陜北資源性企業要從安全環保文化入手,來突出資源性企業企業文化與其他行業、企業企業文化的不同。資源性企業文化只有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相融合,突出自身行業特點,才能具有生命力。資源性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城鄉結合,相對封閉及井下作業又累又險,作業過程中每個環節又會對環境造成威脅。故陜北資源性企業文化要在陜北文化背景下,將企業自身發展階段、發展目標、經營策略、企業內外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要結合自身特點從企業文化的各個層面作全面、科學的規劃,突出企業文化的個性和可操作性,構筑起一整套有行業、企業特色的文化體系。通過文化創新來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及其它各方面的創新,從而形成企業文化競爭力。
(王梅梅,1976年生,陜西吳起人,延安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趙麗,1981年生,陜西西安人,延安大學財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