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共興 李宏偉 董 健
一、證據交換的主體
證據交換的主體是指誰來進行證據交換。證據交換是當事人之間相互探知、交換證據的內容,以便做出反駁、質證、辯論的程序性制度,因而參與證據交換的主體只能是雙方當事人。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解決民事糾紛,其只能居中裁判,處于中立的地位,不能參與證據的交換而成為證據交換的主體,但可主持證據交換的進行。當事人在進行證據交換時同時把已交換的證據交給法院,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備案行為。通過雙方當事人的證據交換,法院也同步跟蹤了案情的逐步展示,了解了案件的事實狀況、證據狀況以及雙方的爭議狀況。
二、證據交換的案件范圍
《規定》第37條規定:“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人民法院對于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事人在答辯期滿后、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該規定說明,除當事人申請外,只有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法院才組織進行證據交換。筆者認為,這一規定是存在問題的。第一,以證據的多少作為確定是否進行證據交換的根據是難以令人信服的。證據交換的目的是讓當事人之間知悉彼此所擁有的證據,并使當事人能夠在此基礎上收集反證,而最后的證據交換將決定著當事人對訴訟請求的固定、對爭點的整理。從這個意義上講,證據的數量與證據交換的作用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因為證據數量少,并不等于這些證據不重要,更不等于對方當事人不愿意獲悉這些證據。另外,證據數量的多與少只是相對的,法律根本無法做出明確的界定,以證據的多少作為是否交換證據的根據仍然是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無限擴展;第二,將證據交換程序限于復雜疑難的案件同樣是不妥的。從表面上看,對簡單的案件適用證據交換在一定程度上使訴訟程序變得更為復雜,可能會增加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從而在形式上阻礙了訴訟效率的提高。其實不然。在簡單案件中適用證據交換,雙方當事人在庭審之前就能依據現有的證據全面了解各自的權利義務,并據此判斷自己勝敗訴的概率,這增加了當事人之間達成和解的可能性。即便當事人達不成和解,法官也可以在證據交換結束后對案件及時做出判決。在簡單案件中適用證據交換,使當事人的訴訟機會更為平等,使作為法官的中立性更強,使裁判也更符合正義。另外,從操作層面看,案件的復雜疑難本身沒有一個固定、明確的標準,僅根據原告的起訴狀和其他訴訟材料來判斷案件的難易過于武斷,其結果難免有失偏頗。所以,筆者認為應當將證據交換規定為準備程序的一項基本原則,即在通常情況下,證據交換是準備程序的必經階段。
三、證據交換的方式
證據交換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表現為書面形態的交換,另一種為當事人面對面的表現為會議形式的交換。證據交換往往是分次或多次地進行,一般而言,書面交換主要用于準備程序前期的證據交換,會議形態的交換主要用于后期的證據交換,尤其是最后一次證據交換。當然,這樣分配不是絕對的,如果法官認為適當,當事人可以只進行一次會議形態的證據交換。
會議形態的證據交換可以稱為審前會議,審前會議的目的是:第一,確定當事人無爭議的案件事實,明確雙方的爭點,并基于這種整理而商定是否修改或補充訴答文書;第二,交換有關證據,確定提交法庭的證據清單;第三,引導當事人和解;第四,確定開庭審理的日期。
四、證據家換制度與舉證時限制度之間的聯系
《規定》第34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也就是說,我國舉證時限制度的期限是可以脫離證據交換而單獨存在的。而筆者認為,舉證時限制度的期限不可以脫離證據交換制度而單獨存在,舉證時限制度的期限應當與證據交換的時間相一致,證據交換終止之日就是舉證時限制度的期限到期之時。因為脫離證據交換的舉證時限制度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我們知道,訴訟主張與訴訟證據應當是密不可分的兩項訴訟內容,訴訟主張成立與否必須依靠訴訟證據的支持,訴訟證據的提出又是為了支持訴訟主張的成立。若想對當事人提出訴訟證據設置時限,就不能不為當事人提出主張設置時限。因為,如果允許當事人隨時提出主張,那么,相關證據必然會跟隨主張隨時提出。為此,《規定》第34條規定: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應當說,這樣規定是必要的。因為舉證責任的確立,是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及提出反訴請求的范圍和事項作出的,如果允許當事人隨意隨時變更訴訟請求或隨意隨時提出反訴請求,舉證責任則永遠處于一種不確定狀態,而依此為前提的舉證時限制度,自然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要對此問題加以明確規定。但這樣規定后,問題也就來了。當事人在參加訴訟時根據自己對法律的理解和對主張的認識而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但案件最終結果的確定在許多情況下也取決于對方當事人的抗辯主張及其所提出來的證據材料。經過證據交換后雙方當事人都可能對爭執的焦點問題產生與當初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礎上決定是否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和是否提出反訴。所以,如果當事人不進行證據交換以掌握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事實主張,是很難在舉證時限屆滿前就最終固定其訴訟請求的。
五、不交換證據的后果
一是產生自認的效力。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口頭詢問或書面詢問如拒絕回答或答非所問,又沒有正當理由時,應視為對詢問事項的承認;
二是推定有關主張成立。一方當事人如果有證據表明另一方當事人持有、控制某種證據,如果該方當事人主張此證據的內容對證據持有人或控制人不利的,而證據持有人或控制人又無正當理由而拒不提供,可推定主張成立;
三是如果當事人不交換對自己不利的證據,而對方當事人通過調查發現了該證據,則該證據有效,不交換的一方當事人應當承擔對方當事人因此發生的費用并應被科處罰款。
(黃共興,1970年生,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律系講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李宏偉,1971年生,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律系講師。研究方向:司法制度;董健,1982年生,吉林長春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律系助教。研究方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