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舒婕 沈 紅
摘 要:非營利科研機構作為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成員,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黏合劑”的功效。對于發展緩慢、組織功能欠缺的我國非營利科研機構而言,當務之急是要明確其具體的運作模式。基于此,研究通過分析我國非營利科研機構存在的問題,探討我國非營利科研機構在區域創新體系中有效發揮其功能的運行模式。
關鍵詞: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非營利科研機構 運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022-02
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是一個區域由企業、政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研中介服務機構等組成的與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構成的網絡系統。近年來,地方政府紛紛提出加速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區域科技結構布局的發展戰略,但是對于科技創新體系的薄弱環節之一——非營利科研機構體系的建設——卻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些機構發展的緩慢、功能的欠缺,不僅成為其不斷完善的障礙,而且直接影響到區域科技創新活動的實現。這種狀況的產生是非營利科研機構所面臨的內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缺乏行之有效的運作模式是制約非營利科研機構功能發揮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國非營利科研機構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運作模式。
一、我國非營利科研機構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非營利科研機構近年來發展迅猛,在整合創新要素資源、協調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了一些積極的作用,但是還是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政府改革還不到位,對非營利科研機構的管理和支持存在錯位;一些非營利科研機構從政府部門分離出來,運行機制不活、人浮于事;一些機構缺乏清晰的業務定位和核心競爭力,專業化水平低,無法滿足客戶的綜合要求;多數非營利科研機構尚未創出品牌,沒有形成專業化分工和網絡化協作的服務體系;支持非營利科研機構發展的公共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公共信息流通不暢……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制約非營利科研機構組織功能發揮的主要障礙,而且進一步加劇了非營利科研機構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差距。
二、非營利科研機構新模式的提出
1.性質及特征。非營利科研機構雖由政府設立,但其性質上是一個自我運作的非營利性組織,該性質通過以下基本特征體現:正規性,具有正式注冊登記的合法身份;民間性,在組織機構上與政府分離;非營利性,不為其擁有者謀取利潤;自治性,能夠控制自己的活動;公益性,以實現“加速提升區域的工業技術,促進工業效益、增進社會福祉”為宗旨。
2.組織結構。非營利科研機構的組織結構的特點是以研究內容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具有明確的專業定位,組織結構隨著外部環境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非營利科研機構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下設行政事業部、技術研發部、技術轉移中心、中介服務部和國際合作部等部門,并成立專家委員會為非營利科研機構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非營利科研機構理事會的組成包括政府相關部門的領導、相關企業領導、高校院所領導及知名專家等。理事會是非營利科研機構的決策機構,負責政策制定、發展領域、基金管理等重大問題。

非營利科研機構采用會員制,吸納各大高校和企事業單位參加。會員每年交納會費,非營利科研機構為會員提供市場信息、技術成果、技術升級、技術咨詢、管理咨詢、項目策劃以及相關的培訓等服務。逐步形成股東、會員、社會三個層次的技術推廣體系。
專家委員會由覆蓋技術、經濟、產業、公共政策等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組成,負責對非營利科研機構的發展提供信息及咨詢,專家委員會直接向理事會負責。行政事業部是綜合性辦公室,集文件傳遞、信息管理、日常行政、后勤、財務等于一體。技術研發部主要負責技術研發支持平臺和成果培育轉化平臺的工作。技術轉移中心主要負責項目及資金運作平臺的工作。中介服務部負責專利代理與咨詢、培訓,法律咨詢、訴訟代理、合同審查、法律培訓,項目對接洽談等。國際合作部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負責引進國外技術、人才與資本。
3.人事管理。轉制后的非營利科研機構面臨著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種種問題,在人事管理上人浮于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因此,人事制度改革是整個非營利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首先,全面推行聘用制。推行聘用制度是科研機構轉換用人機制的基本環節,通過簽訂聘用合同確定單位和個人的人事關系,明確單位和個人在人事管理上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其次,崗位管理制度。科研機構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崗位,明確崗位責任、任職條件、聘用期限,以及相應的選聘、獎懲制度。在堅持用人基本條件前提下,對研究開發人員要著重于學術水平和學術貢獻,對經營管理人員要著重于促進成果轉化能力和經濟效益,對新進人員直接按照崗位任職要求進行專業技術職務考核和聘用,對行政管理人員要著重于管理知識、技能和效率,對工勤人員要進一步完善技術等級崗位規范。
第三,公開招聘制度。科研機構公開招聘人才,可以采用多元化的人才招募模式,具體包括內部和外部的招募。內部招募有提升、工作調動、工作輪換和再聘等四種方式。外部招募的來源一般有上門求職者、各級各類學校的畢業生、各種職業介紹所提供的候選者、留學歸國人員、下崗待業人員,甚至是外國專家等等。
第四,固定崗位與流動崗位相結合的用人方式。對關鍵、重要崗位要增加競爭的透明度,實行固定崗位用人方式,對輔助性崗位可以實行流動崗位用人方式,努力使流動崗位人員達到科研單位總人數的一定比例,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
最后,冗員問題對策分析。科研機構應本著精干、高效原則,對全所黨政辦事機構實行拆、并,人員只減不增,可進行部門調節,原則上不從一線調人,始終保持管理人員的適當比例。首先,待聘、落聘等富余人員可通過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與所在地政府人才交流機構形成的網絡,在院所之間、地區之間進行流動,也可由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交流機構實行人事代理。其次,單位主營業務以外的生產及技術服務系統可以從主體分離出來,推向市場,嘗試走科、工、貿一體化發展的模式,立足內部消化。另外,為了減少改革的阻力,適當放權基層。允許各基層部門不違反國家政策和本單位規定的前提下,自行制定各自內部的包括用工、分配、考核、獎懲等全方位的管理辦法。
4.經費來源。非營利科研機構的研究經費來源于多種渠道,通常分為“非競爭性資金”和“競爭性資金”兩大類型。“非競爭性資金”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他部門下撥的專項資助等;“競爭性資金”則指公共部門的招標課題、企業研發合同收入及政府對此類合同的補貼、民間基金會的資助等。
政府的科技事業基金和來自企業的研發合同收入是非營利科研機構的兩大主要資金來源。非營利科研機構可參照德國弗朗霍夫應用技術研究協會的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是將政府下撥的事業基金與協會上年的收入水平掛鉤,以此作為對各個研究所分配經費的依據。首先將政府下撥的事業費中的少部分(約占三分之一)無條件分配給各研究所以保證戰略性、前瞻性研究,而其余大部分則同研究所上年的總收入和來自企業合同的收入掛鉤,按比例分配。根據這一財務模式,研究所科研經費的理想結構,應為“非競爭性資金”占20~30%,“競爭性資金”占70~80%;其中“非競爭性資金”的一半應來自企業合同,另一半則來自政府的招標項目。這種做法既保證了科研機構基本公益目標和基本運行秩序的實現,又有效地提高了“非競爭性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各研究所開拓客戶資源和自主發展的能力。
對于來自企業合同的收入,由于非營利科研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所以原則上只收取成本費,其目標就是將上游基礎研究的成果開發出來并迅速轉移到企業商品化。收費可按下列3種方式之一處理:技術作股;一次性收取專利技術轉讓費和專利使用費。此外,為了支持中小企業采用先進技術,鼓勵它們與非營利科研機構之間開展合作,政府還應對中小企業的委托研發項目提供經費補貼,金額通常占合同研究成本的40~60%,具體數額將根據對項目技術風險和市場前景的評估確定。這樣做,大大減輕了非營利科研機構的創新風險,也使企業能夠以較低的價格獲得新技術,從而降低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成本。
5.運作理念。在區域創新體系中,非營利科研機構應以“政府推動、高校與園區主導、國際合作、市場化運作”為運作理念,邊建設、邊運行,每個階段以不同的成果回報社會。
首先,政府推動不是政府包辦一切。非營利科研機構作為一個公共平臺,離不開政府的扶持,但必須明確“公共性”不等于“政府性”。為了強化非營利科研機構的公共性,使其更快地在技術成果的轉化過程中發揮作用,政府應當以科技專案撥款形式資助非營利科研機構。研究機構從政府承接“專案計劃項目”,一方面以保證充足的經費來源,另一方面不斷跟蹤政府及市場的發展動向,以保持研究機構自身不斷發展和良好形象。為了促進非營利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政府資助非營利科研機構的研究項目一般不是全額資助,而是引導它通過與企業合作研究或轉移技術收入解決。
其次,高校與園區主導就是依托高校與科學工業園組建和管理。非營利科研機構要緊鄰高校與園區。大學、非營利科研機構是園區技術發展與人力資源的后盾,與園區管理局及廠商形成了產、學、研密切合作的架構。科學工業園是大學和非營利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的最佳轉化基地,創新在這里從概念到商業應用、新企業創立的路徑最短,具有最適宜的技術產業化的支持條件。
再次,國際合作就是以國際化為發展導向,通過加強前瞻性技術信息交流、引進國外科技專業人才與國際風險資本、拓展國際合作研究開發領域,幫助企業掌握和取得國際科技資源。非營利科研機構可以在海外設立公司及辦事處,和眾多的海外研發組織結成策略聯盟,以專利交互授權、共建研發與技術轉移平臺等形式提升整體研發實力,通過合作把外界的研究能量帶進非營利科研機構。此外,非營利科研機構可以把員工送到外面與大師交流,面對面學習其科技創新的研發經驗。
最后,按照市場化運作就是以市場為牽引,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所需的技術成果和服務,用項目吸引各界資金,按市場規律進行運作。進一步探索、完善技術轉移市場化機制,實現技術轉移的工具與手段市場化、與重要目標企業合作機制市場化、技術與技術營銷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特別是促進系統內部協同及其利益分配機制市場化等。按市場規則建立技術評估、項目孵化、成果轉化機制,形成高科技項目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開展技術項目的商業策劃與市場運作。選擇已完成實驗的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高科技項目,自行投資或者整合社會投資,同項目單位聯合開展產業化技術開發,即進行項目孵化和商業運作。建立市場信息網絡平臺,收集、篩選市場技術需求信息,利用非營利科研機構科技資源,按照市場化項目運作模式,開展以市場需求為先導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集成創新和再創新。建立院內外結合的專家咨詢系統,整合社會中介服務資源,按市場規則開展管理咨詢、項目策劃以及工商管理、項目管理等相關培訓服務。
6.技術服務及條件支撐。為了滿足客戶的綜合需求,非營利科研機構要逐步建立一個由內而外、由上至下的服務網絡體系。院部設技術服務處,各所設技術服務中心,并在工業開發區內以及各區、縣設有技術服務窗口或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試圖將服務觸角及研發能量傳遞至地區產業界的每一個角落,壯大產業的研發力量。此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非營利科研機構應成立面向整個產業界的資訊技術服務中心,發展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知識服務產業,使其成為地區產業升級的智能庫、國際競爭的驅動力、廠商決勝的伙伴、產業咨詢的渠道。
非營利科研機構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系統,研究的課題不僅可以在同類研究機構間進行,也可以與企業開發技術創新與開發合作。技術人員的交流也是如此。非營利科研機構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人才庫,它鼓勵技術研發人員向企業轉移,也鼓勵科技人員辭職創辦科技型企業。
非營利科研機構運作的開放性突出表現在它的開放實驗室。開放實驗室除技術外,還提供包括市場、策略、組織的分析,資金來源的尋找,解決法律問題,以及提供資訊、通訊、空間設施、實驗設備等服務,可以說是“全資源服務”。其主要功能有三個:一是創業育成中心(即科技企業孵化器):主要任務是運用非營利科研機構資源,協助中小科技創新企業及科技創業人員進行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促進技術的開發運用及產業升級。其最終目標是篩選有發展潛力的創業者與技術產品,給予全方位的協助與支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明日之星,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二是技術共同研發:利用非營利科研機構的綜合研究大樓,提供企業與非營利科研機構研發計劃所需的空間,以加深雙方互動、提升研發品質與成功可能,使產業界能發展具有創新與競爭力的技術或商品。進駐者可以享用非營利科研機構提供的技術資源和完整的生活服務,使其無后顧之憂,潛心研究。三是電子商務創意中心:一方面將內部產生且經過認可的電子商務構想協助團隊開發、進行試運轉并完成營運計劃;同時深入外界的人才庫,吸引最好的電子商務創意及人才一同開發。
三、結束語
非營利科研機構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復雜、漫長和漸進的過程,它需要吸收、吸引社會各層面參與,需要高校、企業、政府甚至個人的長期努力。非營利科研機構建設,應放在如何有效地在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應有作用的角度去考慮,同時根據不同發展階段對自身戰略做出適當的調整,真正做到引領行業、支撐發展,帶動區域產業升級。
[基金項目:南京市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20080205)“非營利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周曉旭,朱光明.德國非營利科研機構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以弗瑯霍夫協會為例的考察[J].東岳論叢,2007(3)
2.阮重暉,張俊華,沈劍.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模式對杭州建設行業公共研發平臺的借鑒[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3)
3.牛振喜,安會剛,郭鵬.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中心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7(4)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南京市中醫院 江蘇南京 2100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