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正
對于甘肅省天水市第三小學的很多孩子來說,時間已經永遠定格于2001年12月24日14時25分。那天,上課鈴聲剛剛響過,孩子們停止了嬉笑打鬧,回到教室坐好,安靜地等待著上課。突然,災難從天而降,1臺塔機向教室砸下來,3名學生當場死亡,另1名學生和吊車司機經搶救無效死亡,另有19名學生住院治療,數十人留院觀察。
作為這次事故調查組的成員,我在事故當天趕到了事發地。事故現場一片狼藉,慘不忍睹,讓我這個常年調查處理事故的人也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事發時,小學南側成府大廈建設工地上一臺QTZ-40C式塔機正在進行吊裝作業,在吊斗升起過程中,塔機基礎節南側的2根弦桿發生斷裂,塔機瞬間向北側倒塌,數噸重的平衡配重砸在塔機北側小學南教學樓的屋頂上。配重砸穿屋頂及二三層樓板,落到一樓,3個教室的房頂被洞穿。最后,塔身倒塌于教學樓南墻屋面圈梁上。而起重臂則翻轉至配重同側,其端部甩落到教學樓北側的操場上。
掌握了事故情況,我不免陣陣后怕。事發時孩子們已經在座位上坐好,教師尚未進入教室,配重砸落在講臺與前排座位之間的空隙中。如果事故再早幾分鐘發生,孩子們可能正在教室前面玩耍;如果時間再晚幾分鐘,教師可能正站在教室前面帶領學生誦讀課文;如果配重落地點再偏向學生座位一點點……一切真是不堪設想。
我們事故調查組的一行人帶著沉重的心情展開了事故調查,發現不按標準加工、制作塔機基礎節(即塔機基座)是造成這起事故的根本原因。QTZ-40C塔式起重機的基礎節,是一次性使用的標準組合件。塔機在轉移到新的工作場地后,必須將符合標準的基礎節澆鑄在基坑內,以保證整個塔機的承重完整傳遞。而事故塔機卻一直沒有配置符合標準的基礎節。安裝人員把上一次施工現場的塔機基礎節的上半部分約200mm切割下來,再與現場制作的基礎節焊接在一起使用,使得塔基強度大大降低。而且,出事時已經是這種“合成”基礎節的第三次循環使用了,結果當然是不堪一“吊”。同時,施工現場制作的基礎節也未按標準要求加工。施工單位將原基礎節每根弦桿角鋼125×125×12和Ф30圓鋼各1根的設計,擅自改用角鋼95×95×10兩根,同時取消了原基礎節的4根斜腹桿支撐。從現場情況看,基礎節上部南面的兩個弦桿被拉斷,其中西南面弦桿在拉斷截面上有陳舊性裂縫的痕跡和銹斑,而東北面的弦桿則是在倒塌時被撕斷的。顯然,當基礎節無法承受載荷時,就引發了塔機整體倒塌。
塔機安裝人員沒有相關資質,塔機安裝不能滿足質量要求也是造成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塔機安裝人員王某等6人僅有起重吊裝作業操作證,不具備安裝塔機的資質,卻非法借用某公司的塔式起重機拆裝許可證的復印件承接任務。因為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王某等人在安裝前沒有對基座進行檢查確認,盲目對接塔機主體,未能滿足塔機的技術規范和質量要求,終釀大禍。
最后,施工單位的違章操作也為塔機倒塌埋下隱患。施工單位曾于2001年10月底,即事故發生前兩個月,違反起重作業“十不吊”的規定,用塔機起吊埋在地下的降水井套筒,兩次起吊均未將預埋管件拉出,但造成了塔身產生晃動,給基礎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傷。此后,施工單位既未對塔機進行檢查、維護,也未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直至事故發生。
調查完這起事故,我的心情十分沉痛。2008年秋冬以來,起重傷害事故呈上揚態勢,重提當年的慘痛教訓,希望使人們有所警醒。
編輯 張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