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濤
金融海嘯,把剛剛登上世界第一位置的豐田隙在了沙灘上。無論是在嚴重縮水的美國市場,還是在快速擴張的中國市場,豐田都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快速遭遇著其從未經歷過的潰敗。
會有很多汽車企業在這場寒潮中倒下,諸如美國三大,但沒有人會想到豐田會是美國三大之外最受傷的汽車巨頭。就在去年的這個時候,豐田的精益生產模式仍然被世界范圍內的眾多汽車企業家、非汽車企業家們推崇之至,盡管這種模式現在看來,僅且唯一只在豐田獲得了成功。
此前被神話了的豐田,此時決定回到原點,反思成為豐田人的必修課,但是誰能保證,這種看來很有必要的反思,能讓豐田對于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而又明確的判斷。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精益生產模式本身進行反思可能更有效果,豐田現有的精益生產模式,是否能夠承載豐田每年近千萬輛的龐大生產規模?在規模效應和精益生產之間,豐田能否找到一個平衡點?
《汽車觀察》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簡單而又充分:豐田在美國和中國市場規模達到頂峰的時候,也是豐田產品質量問題出現最多的時候。
毛利悟踏上了回日本的班機,這一次他不用再購買往返機票了。這位一汽豐田在中國的銷售高管完成了在中國的任務,在經濟危機對于汽車產業影響日趨明顯的時候,在這種影響越來越多的體現在豐田品牌上的時候,毛利悟載著更多的榮譽離開了,走之前,他笑著感慨:“我們的時代結束了。”這句話說給一汽豐田的團隊,但不經意間也印證了目前豐田在中國的尷尬境況。
在毛利悟回到日本的時候,稻葉良睨卻以董事身份重返豐田,負責豐田北美所有事務。他曾在1999年~2003年負責車田美國銷售公司,為豐田在美國市場的拓展立下了戰功。但等待他的北美市場,一開始就沒有給他好的見面禮。由于新通用的放棄,日本豐田公司表示正在考慮清算與通用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合資工廠NUMMI的資產。
人事的變動從來都是市場波動的延續,豐田也不能例外。中國和美國市場的雙重低迷不是偶然,豐田在這兩個最重要市場同時進行新的人事布局也就不是巧合。對于豐田最為重要的兩個市場來說,銷售主管這個位置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問題真的只有銷售那么簡單嗎?
速度與規模雙重誘惑
“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盡管有這樣響亮的標語為豐田在中國進行潛移默化,但是中國市場對于豐田來說,依然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一局面,在豐田前社長奧田碩任內得到改變。而奧田碩和他的接班人,恰恰是豐田全球瘋狂擴張戰略的實施者,中國市場這顆重要的旗子,他當然要好好謀劃。
“利用日本大發公司與天汽的技術合作,介入天汽——以天津為中心,建立自己的零部件生產體系,并建立營銷服務系統——與天汽合資,拿到轎車項目——以天汽為跳板,伺機謀求更強大的合作伙伴(或實現獨資),與一汽和廣汽合作———在中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確立在中國市場的強勢地位,并完成自己全球化過程中的重要一步”,這是奧田碩為豐田制定的中國“三級跳”發展戰略。
此后幾年,豐田在中國一直按照這個步驟實施著這個擴張戰略。以2002年8月與一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標志,牢田在中國市場以一種王者歸來的氣勢攻城略地。
從2002年10月豐田在中國生產的第一輛轎車威馳在天津豐田公司總裝車間下線,在未來的一年時間里,成都一汽汽車有限公司在成都正式掛牌成立、一汽豐越汽車公司正式掛牌、霸道及陸地巡洋艦先后上市……豐田的速度無人能及。
這個速度,在豐田的決策者看來還不夠,因為,還缺少規模。于是,順理成章的,利用自己手中多出的一張“合資牌照”,豐田與廣汽合資。隨后,凱美瑞旋風刮遍中國。
奧田碩的戰略構想在此時得以基本實現,豐田效仿大眾在中國“南北大眾”的布局,構筑了“南北豐田”。也許,在速度和規模上,豐田在中國市場上都達到了一個高度,奧田碩及豐田決策者有理由相信,中國市場會是另外一個北美市場。那么就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豐田全球市場的另一重鎮——美國。
讓對手成配角
即便在以一種讓人羨慕的速度和規模征戰中國市場,但是對于此時的豐田來說,美國市場的重要性依然排在了第一。
2003年8月,克萊斯勒公司穩坐多年的全球第三席位被豐田公司奪走,全球汽車公司前三甲第一次有了美國以外的公司;此后還不到4個月,歡度百年華誕的福特公司雖然走出了虧損的泥沼,好心情卻被豐田公司的生日禮物沖得煙消云散:豐田以678萬輛的銷售成績取代福特,成為全球汽車銷售的亞軍,福特以6萬輛之差屈居季軍。
雖然2003年豐田公司距離通用汽車的銷量還有182萬輛的差距,但如果豐田“未來10年將全球汽車市場占有率提高到1 5%”的計劃實現,2003年以14.2%的全球份額占據霸主地位的通用汽車就有可能向豐田俯首稱臣。在成為全球制造業的“公共課老師”之后,沒有人敢輕易斷言豐田的狂妄。
歷史選擇了渡邊捷昭。2005年2月,在豐田公司“潛伏”了42年之久,62歲的渡邊捷昭被任命為豐田汽車新總裁。他的至理名言“擰干毛巾上的最后一滴水”。
畢業于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的渡邊捷昭,在日本商圈里向來以成本控制能力著稱,是出了名的“成本殺手”。2000年,當豐田汽車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進行擴張時,采購工作變得更加重要。為消除重復采購,豐田開始執行名為CCC21的成本削減計劃,目標是使180個主要零部件的價格砍低30%。渡邊捷昭將采購范圍擴大到日本以外的供應商,比如從韓國浦項鋼鐵公司購買鋼材,與德爾福簽定更多訂貨合同。
2005年就任豐田總裁后,渡邊捷昭以更大的力度推行其主導的豐田CCC21計劃。而且,他領導下的管理層在成本控制方面已經提出了新的思路,將不再滿足于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總之,其核心就是控制成本,增大產能。
當然,精益生產模式依然備受推崇。雖然豐田早已確立了行業領先制造商的地位,但此時的豐田仍然尋求提高生產效率的辦法。在豐田高岡工廠,設置了經過簡化的組裝流程,稱為“全球車身生產線”。
這個生產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常用的工具,減少生產步驟。系統本身除了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彈性(豐田可以很容易在8種車型之間轉產)之外,安裝成本也比原來減少50%,改裝生產新車型的成本也減少70%,而且用三個星期就能滿負荷生產,相比之下,舊系統則要三個月。于是,順理成章的,這套系統很快在世界各地的豐田工廠鋪開。
超越通用,讓對手成為配角,這似乎成為了奧田碩繼任者渡邊捷昭的唯一目標。
花開
好像在人們還沒有任何準備的時候,豐田火了。這對于渡邊捷昭來說,應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其推行的快速擴張戰略,同時在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開花。
在2006年,豐田憑借在美國市場銷售汽車超過
250萬輛的成績,擊敗當時的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全年銷量近240萬輛),首次殺入年度美國汽車市場前三甲。
而在中國,豐田的勢頭也無人可擋。這一年,豐田在中國銷量猛增68%,達到30.87/輛。也就是在這一年年底,豐田在北京舉行了新COROLLA全球首發儀式,第10代新COROLLA率先在中國亮相,新COROLLA的中文名稱為“卡羅拉”。
作為豐田搶占中國市場的最有力武器,卡羅拉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在隨后的2007年,按照豐田自己的說法,卡羅拉確實也成為了汽車市場的大明星。卡羅拉加花冠的組合,被人稱為了“黃金搭檔”。但是,鋪天蓋地的宣傳,讓卡羅拉披上了神秘光環的同時,注定也成為豐田不能輸的一顆棋子。
不光是卡羅拉,凱美瑞在這一年也復制了它在美國市場創造的神話,在中國市場的年銷量突破17萬輛,創造了中國中高級車市新的年銷量紀錄,以12個月全勝業績奪取中國中高級車市銷量總冠軍。
卡羅拉和凱美瑞的同時爆發,一汽豐田和廣州豐田的同時發力,讓豐田在中國達到了一個巔峰時刻,2007年豐田再次以超過60%的增幅,讓自己在中國市場的位置,僅次于德國大眾。
2008年,通用保持了76年的世界“老大”記錄作古,豐田登基。
花謝——不是巧合
也許,規模和速度那一長串炫目的數字讓豐田忽略了另外一組數字,無論是在美凰還是在中國,豐田快速擴張的2005年到2007年這三年間,豐田汽車產品的召回速度也是無人能及。
在美國市場快速擴張的2005年到2007年間,其召回的速度也是增長了三倍有余。產品質量的缺陷,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銷售數字。接二連三的車輛召回事件使豐田在美國市場的處境也逐漸被動。2007年的7月份,豐田在美國的銷量出現3年來的最大滑坡,無論是凱美瑞,還是雅力士,都同比下滑了兩成有余。
而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數據顯示,這一年,豐田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數字已經連續數月出現下滑,除了美國汽車市場低迷的外部因素之外,在人們的心目中,豐田汽車的質量可靠性也開始動搖。
當時美國的《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雜志稱,出于對車型可靠性的顧慮,將把包括2007款V6凱美瑞、四輪驅動的V8 Tundra皮卡和全輪驅動Lexus GS在內的三款豐田車型從該雜志的2008年推薦購買車型的名單上刪除。與此同時,按照該雜志的調查結果,豐田汽車的可靠性排名已被置于本田和斯巴魯之后,從2006年的第一名跌至第三名。
“《消費者報告》將不再推薦任何一款豐田制造的新車或者改款車,除非它能夠提供一份詳細的可靠性數據”,該雜志曾如此表示。
雪上加霜的是,在中國,豐田也遭遇到了類似的情況。盡管中國的法規完善程度與美國有著根本的差異,但這還是不足以挽救豐田汽車的聲譽。
2008年下半年的連續兩個月,豐田在中國市場連續發布兩次召回達12萬輛之多,涉及產品包括因變速箱問題被召回的威馳和花冠、由于電動轉向機總成(EPS)電機軸表面工藝處理原因被召回的皇冠和銳志。厄運在2009年4月得以延續,在國內人氣非常旺的凱美瑞因剎車問題召回26萬輛,而這還是在媒體強烈曝光后的無奈召回。
不光如此,關于豐田汽車的投訴也在與日俱增,在中國民間對豐田汽車質量的投訴已經形成一股力量,并演化成一個時髦的詞匯“質量門”。
雖然豐田中國在給《汽車觀察》的書面回復中,一再強調金融危機本身對于豐田的影響,但是在如此多的“質量門”事件面前,豐田自己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失去了一些原本應該固守的東西。
知名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對《汽車觀察》表示,豐田現在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固守住自己的核心理念。精益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安全可靠的產品,而不僅僅是一個好看的銷售數字。豐田這些年急劇的擴張,精益的核心理念卻并未貫徹到底,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也就不足為奇。
ADAc(全德汽車俱樂部)中國區總經理Guntram Kleine先生的說法驗證了賈新光的判斷,Gunt ram Kleine對《汽車觀察》說:“從我們每年在德國300多萬次道路救援的統計數據來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曾經豐田、日產等日系車的故障率非常低,尤其是豐田在排名中始終占據著第一、第二的位置,而近十年來下滑的卻非常厲害,我想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豐田今天面臨的困境。”
尋找平衡點
前豐田汽車會計師橫井博文曾說:“渡邊捷昭是一個‘過渡CEO,在豐田章男能夠接手之前主持工作。時機成熟時,渡邊捷昭很容易被取代。”
2009年6月23日,豐田汽車在北京召開了定期股東大會,董事會對公司新董事進行了選任,正式宣布前副社長豐田章男被任命為新一任社長,前社長渡邊捷昭升任為副會長。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候了。71年來,這家汽車公司首次面臨虧損,這讓家族第四代長孫豐田章男浮出水面,日本媒體用“大政奉還”形容這次交班。對52歲的豐田章男來說,沒有什么比在這個時刻接班更具挑戰性的了。
車田章男被看作是帶領豐田汽車走出困境的最佳人選。這位從豐田最基層干起的豐田家族人員,也許更能理解精益的核心,即豐田應該為消費者提供可靠耐用的汽車消費品,而作為這個核心的靈魂,產品質量控制無疑的是最重要的元素。一個誰都明白的道理是,質量是品牌的支撐點。
在2008年底的廣州車展上,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野崎松壽表示,面對眼前的困境,豐田要“回歸基本”。
但是目前來看,豐田似乎還是崇尚營銷至上。而在豐田營銷的三板斧中,首先讓豐田頗為自得的,恰恰就是豐田的品牌號召力。只是在層出不窮的召回事件中,這一豐田用漫長時間積累出來的最為優厚的資源,已經被浪費殆盡。
在長期的公關宣傳中,燃油經濟性即性價比也是豐田強調的核心要素,但是這一要素在豐田身上,卻并未得到堅決的貫徹和實施。在中國汽車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豐田的當家產品卡羅拉卻還在一味強調自己的性價比,只是這個性價比,在馬自達6“A級車+一萬元=B級車”的廣告宣傳中,成為了一個笑談。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性價比這個詞用在韓系車身上,似乎更為恰當。市場也用數字響亮的回應了豐田,什么叫性價比。伊蘭特加悅動的黃金組合,把卡羅拉加花冠的組合遠遠的拋在了后面。
賈新光對《汽車觀察》特約記者表示,卡羅拉的問題只有一個,定價過高。這樣豐田產品在美國市場最突出的優勢,在中國市場根本沒有顯現。也許原因只有一個,中國的消費者好忽悠。
但美國消費者顯然不好忽悠,不知是不是巧合,韓系車的強勁表現,不僅僅在中國,在對于豐田最為重要的美國市場,他們依然表現搶眼。在北美所有汽車廠商度日如年的時候,韓系車在美國不斷蠶食原本屬于豐田的份額,法寶只有一個:性價比。當然,前提是產品質量可靠。這或許讓豐田有些無奈,自己最擅長的空間,已經不知不覺在自己遺忘的過程中,被后來者學到了精髓。
只能在數字上去忽悠了,豐田營銷三板斧最后一板斧便是數字營銷游戲。5月,受大環境影響,主流乘用車生產企業銷售形勢一片火爆,很多企業都超額完成了預期的目標,但沒有一家企業公開調高自己的銷售目標,而全線產品下滑的豐田卻早早的站了出來,宣布調高銷售目標,其中一汽車田的年度銷售目標由38萬輛調高至40萬輛。
也許是“狼來了”的故事太過俗套了,所有的人對于豐田這個舉動都心照不宣。媒體的評論更是一針見血:豐田想通過提高預期銷售數字來制造產品熱銷的假象,從而迷惑消費者去購買其產品。
對于豐田來說,品牌優勢在層出不窮的召回事件中不斷喪失,性價比的優勢被韓系車取代,數字營銷不再有效,問題的根源又在哪里?
賈新光的評論很經典,“豐田說他們要回到原點,但是沒人知道原點是什么,除了他們自己。”
豐田章男一再強調,豐田要回歸精益本身。但是對于一個追求利潤的企業來說,如何在規模與精益這種模式之間找到平衡,顯然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