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濤
在買車之前,甚至在買車之后的兩個月里,年輕白領徐瀟郡十分肯定的認為自己買了一輛經濟型家用轎車。但是現在,一臉郁悶的徐瀟動搖了,甚至追問《汽車觀察》記者買車有無后悔權。故事皆因油耗而起。
“當初買這輛速騰的時候真怕德國車費油,于是就選了排量最低的1.6L型號,絕對的經濟型排量,4S店說市區(qū)開也就是8個油。買回來開了一周發(fā)現要百公里要11L,考慮到早晚高峰和磨合期內,高點正常,沒想到現在首保完了油耗也沒下去,現在天熱,開空調更費油了!”《汽車觀察》記者順口詢問了車輛的動力性,得到的回答是一句清脆的“沒勁兒”,問題正在于此。
節(jié)油與排量無關
大多數對于汽車沒有過多關注的首次購車的消費者往往都有過類似于徐瀟的經歷。由于是首次購車,絕大多數買家十分關注車輛的經濟性。除了地球人都知道的日系車省油,德系車安全的買車“口訣”之外,消費者將最終拍板的權利交給了汽車的排量。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排量越小,消耗的燃油就越少,車輛的經濟型越高,先定下排量,再選擇車型,準沒錯。乍看上去,這樣的推理不無道理,于是將錯就錯,一步步的將自己引入了一個關于“排量”的誤區(qū)里。
排量,液壓傳動專用術語,是指每行程或每循環(huán)吸入或排出的流體體積。通俗的講就相當于人體的肺,小排量就是小孩子,大排量就是成年人,小孩和成人消耗的能量當然不同,這種能量也就是備受關注的“油耗”。
那么是不是排量小了,車子就一定省油呢?這一點要客觀的來分析,汽車不是一個部件組成的?!镀囉^察》記者詢問了清華大學汽車工程開發(fā)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宋健,得知汽車加快消耗燃油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風阻系數,這與車輛的外形設計有關,系數越大越費油;二,動力總成之間的匹配是否順暢默契,零部件的摩擦和機械的傳動也會消耗大量能量;第三,就是車輛附加設備的過多使用和頻繁的保持發(fā)動機低速運轉,不停地起步停車。
從以上三點來看,排量對于節(jié)油并沒有直接的關系,相反的最后一條直接印證了徐瀟說的那句“沒勁兒”,城市路況下頻繁的起步停車對于小排量發(fā)動機而言就更為吃力,用一個小孩的肺瞬間拖動一個成年人的身體,結果顯而易見,油耗高也就順理成章了。
1.4L與1.8L之間的等號
家住城外上班在城里的李南曉是個細心人,開車上班兩年了,每月都會將自己的1.4L標致206的油耗記在本上,今年初家里添丁,老公又買了一輛1.8L本田思域方便家庭使用,奇怪的是,半年過去,李南曉發(fā)現家里的一大一小兩輛車的油耗居然相同,有時甚至自己的206還有較高的傾向。這讓李南曉十分不解,標準小排量汽車除了沒有“空間”之外,居然還失去了“經濟”。
事實上,這其中牽扯到了發(fā)動機技術的問題,1.4L206的發(fā)動機技術老舊,從控制燃料的噴射方面和提高燃料的最大程度燃燒方面都與前沿科技有較大差距,老舊的8氣門發(fā)動機PK本田的i-VTEC技術原本毫無勝算,匹配合適的情況下,小排量比大排量還費油不再是天方夜譚。
可是,技術方面的匱乏放到經銷商嘴里個個都成了寶,老舊的8氣門發(fā)動機變成了“易于保養(yǎng),維修便宜,耐久抗造”的代名詞,4速變速器變成了成熟可靠的機械教科書。小排量在原本力道就欠奉的同時,還被給予了老舊廉價部件的匹配,不經濟也就并不奇怪了。
銷售商的“誘餌”
《汽車觀察》記者走訪了不同品牌的多家經銷商,得到了一些銷售一線的情況。
大多數車廠都習慣于整合資源,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自己產品的利用程度,此情況以歐洲車廠極為突出,他們熱衷于將自己所有的發(fā)動機產品都裝到某一款車型上,以一汽一大眾旗下的速騰為例,速騰自上市至今,已經搭載過1.6L,2.0L,1.8T,1.8TSI四款發(fā)動機,如果有必要,裝上邁騰的2.0TSI也是完全沒有問題,從排量上看,區(qū)別非常巨大,1.8TSI的排量已經相當于自然吸氣式發(fā)動機的2.5L~2.6L,和1.6L相比有1L的差距,但《汽車觀察》記者深入了解到,看似排量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在實際使用中如果駕駛方式相同,油耗差距其實并不大,兩輛車的百公里油耗大約都在10L~11L左右,TSI的高效使得油耗和排量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整合資源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把相同發(fā)動機裝配在不同的車型上,很多例子,上海大眾的1.6L16V發(fā)動機被分別裝載在Polo,朗逸,明銳,甚至今后的途安上;一汽一大眾將2.0TSI放入邁騰,奧迪A4L,奧迪A6L;東風將愛麗舍16V分別裝進世嘉,畢加索,標致206,標致307上等等,如此整合過后的資源在消費者再選擇時就要更加留意了,1.6L的Polo~同排量的明銳的油耗能一樣嗎?愛麗舍和畢加索也是兩臺根本無法比較的車型,用排量作為標榜轎車“經濟性”的誘餌確實太過于拙劣。但卻屢試不爽。
《汽車觀察》記者裝作購車者詢問不同排量的經濟性,得到的答案果然和上文觀點一致,大車,小排量,絕對是大多數銷售公司的慣用伎倆,隨著聊天的深入,《汽車觀察》記者向店員詢問哪款排量的車型較為暢銷時,銷售人員竟然回答:“那要看我們想推哪個排量?!甭労蟛唤丝跊鰵?,車市真猛于虎也。
相對而言在經濟性方面本身就有優(yōu)勢的日系廠家創(chuàng)造的風險就略小,多數日系轎車技術先進,車身輕,加之善于在發(fā)動機還處在較低轉速時就體現較高的扭矩,所以輕便易用的特點適合城市,也適合了城市的油耗表現。豐田卡羅拉的車主田野對《汽車觀察》記者說,“合適的搭配,溫和的駕駛方式,才最有利于經濟性的體現,小馬拉大車肯定不經濟,我在買車之前做了較長時間的工作,最后才選擇的日系車?!?/p>
此外還有大多數自主品牌轎車,在采購時大都選擇同樣品牌的發(fā)動機,最常見的是東安動力的4G18,這款標榜節(jié)能省油的發(fā)動機在經銷商處變成了汽車節(jié)能的法寶,可是部分車型的油耗差距卻并不相同,就《汽車觀察》記者采訪的結果來看,駿捷FRV的城市油耗普遍在9L左右,而海馬海福星大多數用戶反映油耗能夠保持在7L,相同的發(fā)動機都有如此不同的“經濟性”表現,看來專家所說的提高車輛裝配質量,減少傳動機構的能量浪費才是很多自主品牌企業(yè)努力的方向,光靠一款“節(jié)油”發(fā)動機撐門面能有多少勝算?
徐瀟算了一筆賬,自己的汽車比他自己的心理油耗高了2L左右,10萬公里就是2000L,多花了大概1萬多元的油錢,“長遠來說這錢花得起,但是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影響遠比這個數目大?!?/p>
在國家號召節(jié)能減排的今天,1.6L排量成了香餑餑。但賦予1.6L排量“省油標兵”稱號的卻是企業(yè)的現實利益和“想當然”的誤導。想追求經濟性?排量還真不是惟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