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所謂“畢業扔”,是指大學生在畢業離校前,將書包、暖瓶、飯盆、拖鞋、椅子等等學習生活用品,從寢室陽臺扔出,邊扔邊歡呼。有人說,“畢業扔”是新時代的產物,還被認為是大學生的“個性”告別之舉。當然,也有專家針對“畢業扔”,痛心地指出“這體現了學生思想教育的缺失”。
在我的有限記憶中,除了沒有“畢業扔”這個詞匯外,早在20年前,大學校園就盛行畢業扔了。每到大學生離別校園時,文明離校就成為令校方頭疼的事,學生宿舍樓下大學生“最后的瘋狂”制造的滿地狼藉,與當下網上的發帖不差絲毫。唯一不同之處是,那時網絡還不發達,數碼相機還不普及。
依稀記得,20年前,教育專家們談起大學生的離校行為,也是說思想教育缺失。轉眼20年過去,專家們所找的原因,還是思想教育缺失,敢情這思想教育,一缺失就缺失了20年。也就是說,20年那批大學生畢業離校時剛生出的孩子,今天大學畢業,重復著“前輩”的故事。這種COPY不走樣,似乎遠比一所學校的校訓在大學生身上產生的烙印更深。
真的是思想教育缺失嗎?我不知道大學的教育者是否認真分析過學生的離校行為,然后反思自身教育的問題。對于22歲的大學本科畢業生來說,他們9年義務教育,3年高中教育,4年大學教育,其間接受過多少課堂之內的思想品德課教育,參加了多少課堂之外的班團活動,應該是思想品德很好才是。可是,為什么會如此?
最近的另一條消息,或許可以為我們找到答案。據四川新聞網報道,全國中小學國學教育研究成都市青羊區現場會在成都召開。據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負責人透露,有關部門準備邀請歌星演唱經典詩詞,以契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
“以契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說得沒錯。可是,我們的教育者,真的認真去調查過中小學生究竟需要什么嗎?究竟哪種教育方式更適合他們?這種自上而下,由行政部門倡導、讓各校一刀切貫徹的教育,在過去10多年里,實在太普遍了。去年有學京劇,前年有跳集體舞……每年轟轟烈烈的教育活動并不少見,但真正能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教育又有多少呢?這些教育,沒有針對受教育者本身,學生不是在一種健康的環境中接受影響與熏陶,在這樣的教育中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工具——對學生的做人教育,不是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而是由老師和家長代替學生,進行學習選擇和生活選擇,學生們只需按照老師和家長的設計去學習與生活就行;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不是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自我辨別,而是灌輸給學生枯燥的知識和概念,甚至品德修養課的成績,也是通過卷面考試給學生分數,在學校里,以作弊方式獲得品德修養課90分以上高分的學生,并不是個別。
再來看“畢業扔”,對于這種在各個校園中都一定程度存在的現象,教育者是在努力回避,不愿過多提及的。其實,對于這種現象,千萬不能簡單地得出,學生是在發泄一種情緒、適當的發泄很正常等等結論,而應該分析這背后的一系列教育問題。教育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分析“畢業扔”學生的心理,并扣上思想教育缺失的大帽,顯然太過于簡單。
當“畢業扔”成為一種流行時,我們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該扔掉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