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穎
[摘要]自然辯證法是人們認識客觀自然界的一種重要理論思維方式,“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建筑作為人類生存、發展與社會運轉的空間載體,人與自然、社會的需要一直是建筑所關注的焦點,因此建筑結構的設計思想一定要遵循自然辯證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建筑想節能 綠色 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TU-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920125-01
自然辯證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學科,是對于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與活動進行科學概括與總結的產物。貫穿其中心的線索是人與自然的辨證關系,而社會的和諧發展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先決條件,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目的與歸宿。
建筑作為人類生存、發展與社會運轉的空間載體,人與自然、社會的需要一直是建筑關注的焦點。自然辨證法作為其靈魂,建筑結構的設計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著辯證的思想。
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物質在結構上是以體系方式相互聯系,在層次上是無限的。自然界又是運動的,運動在質上和量上都是不滅的。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處于不斷產生和消滅的演化過程中。通過對于自然界存在與演化規律的討論,我們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當今,面對20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帶來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成果,生態環境危機也在威脅著人類在自然界的生存和發展。基于人與自然對象性關系的哲學思考,作為即將從事建筑行業的我們而言,建立起更加關注自然界的系統聯系,更加關注自然界的復雜演化,最終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觀——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城市建筑應當以建設友好型社會為人類構思的美好遠景。
事物具有內在聯系的普遍性。對于建筑這門學科,雖然學科的具體知識是分散的,但結合建筑連綿不斷的思想創作源泉,她也不是孤立的。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建筑把人類居住作為一個整體,從社會、經濟、文化多方面經行了綜合系統的研究,使建筑掙脫了傳統的桎梏,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真正邁向“人居環境科學”的領域。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揭示了一個辨證思想的事實:人類社會的任何進步都是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科學進步相互協同工作的產物。科學技術在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矛盾和沖突。20世紀建筑發展的歷程,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帶來了人與傳統地域空間的分離,地域文化特色漸近衰微,標準化的商品生產導致傳統建筑趨同”,“建筑文化多樣性遭到扼殺”如何正確利用科技造福人類,有賴于價值導向、文明程度的發展。而人文科學的進步是科技轉化為社會進步、造福人類的必要條件。因此,人文社會科學是建筑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會學科傳統,難以取得科學技術的卓越成就。
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綠色建筑以環境與發展為中心,以人與自然共生,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共生,重建了人類的家園。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全周期(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收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綠色建筑的最終目標是以“綠色建筑”為基礎進而擴展至“綠色社區”、“綠色城市”層面,促進建筑、人、城市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目標。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也在建筑中有著新的定義。人口膨脹、環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人類為了可持續發展必須尋求正確途徑予以解決的重大課題。由于建筑用能數量的巨大(目前,建筑用能已經占到全社會能源消耗的近30%)以及其對環境的重大影響,建筑節能成為未來建筑業發展的重點。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建筑節能則是把建筑耗能與自然生存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是具有更積極意義上的節能概念。此概念的要以在于: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節能并非不消耗能源,而是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幅度的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際也是“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的重要內涵。
當今世界,推動建筑想節能、綠色、智能化方向發展,是建筑業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大勢所趨。在我國頒布的五年計劃中,中國政府提出落實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同時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因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努力在建筑節能方面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主要采取的措施:
1.新的建筑要積極推進綠色標準。目前,我國每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積約為20億m2,預計到2020年底,全面新增的房屋建筑面積約為300億m2。因此從現在起,新的建筑要嚴格執行節能要求,同時加強綠色標準的認證和推廣度。
2.推進對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
3.利用先進技術推進綠色節能建筑發展,重點研究開發綠色建筑技術與設備,可再生資源裝置與建筑一體化的應用技術。
自然辯證法是人們認識客觀自然界的一種重要理論思維方式,“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自然辯證法可以成為人們正確認識自然和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一種有效思想武器。從一定意義上講,任何科學技術成果的取得,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遵守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結果。建筑學科也不例外。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句話體現的是建筑形式的魅力,是一個建筑的外在美,而對于一個真正從事建筑結構的人而言,更加會思索她的內在美,即建筑是否節能、環保、具有智能化。只有做到了內在美與外在美、形式美與內容美相統一,才是一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反映人類文明進步水平的優秀建筑作品。
參考文獻:
[1]胡春風,自然辨證法導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杜高潮、鄭華,知識經濟與建筑節能技術[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2(2):29-32.
[3]付祥釗,夏熱東冷地區建筑節能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01.
[4]韋光年,建筑節能是推動新型墻材發展的動力[J].建筑砌塊,2002(2):26-29.
[5]肖峰,現代科技與社會[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6]胡顯章、曾國屏,科學技術與社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史寶忠,黃土高原綠色建筑體系評價指標體系[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2(2):21-25.
[8]張統生,綠色建筑——建筑領域涌起的新潮[J].中外房地產導報,2001(8):37-39.
作者簡介:
姜穎(1986-),女,漢族,貴州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貴州大學土建學院,主要研究方向: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