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在新形勢下改進高校學生工作,必須清醒認識目前高校學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應把服務職能作為學生工作的重點,實現教育、管理、服務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學生工作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920168-01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適齡人口入學率迅速提高,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但也使高校學生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考取消了考生年齡限制,雖然大齡考生比例極小,但學生年齡分布逐漸分散是發展趨勢;很多學校實行了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不少學校都是多校區辦學,這些使得學生工作面臨的不但是學生數量的增加、學生成分的多元化和學生發展要求的多樣化,而且是大眾化教育階段和終身學習社會的到來。面對新形勢,只有認真分析學生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更好地迎接挑戰。
一、學生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定位不明確。“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教學工作始終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這是目前被普遍認同并廣為宣傳的一種主流認識。但這種認識容易在實踐中產生負面影響,即重視教學工作而輕視其它工作,其中輕視學生工作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學生工作要服務服從于教學工作被看成天經地義,還常被指責與教學工作爭時間、爭資金。教學工作被認為是專業教育,甚至就是智育,不是什么人都能承擔,所以專業教師受重視。學生工作被認為是事務性工作,只有在敏感時期才顯其重要,它無專業性可言,什么人都可以做,所以學生工作者不受重視。
(二)服務意識淡薄。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職能是教育和管理學生。教育,其內容著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以灌輸為主。管理主要指管理學生,規范學生的言行。1990年國家教委頒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其中第四條內容為“本規定所稱的學生管理,是指對學生入學到畢業在校階段的管理,是對高等學校學生學習、生活、行為的規范”。這種管理以管住為目標,內容上重外在行為規范,實際工作中走進了防御型、被動式的工作誤區。近年高校學生工作范圍逐步擴展,學生工作的服務職能從無到有,就業指導、心理咨詢、勤工助學等在近年快速發展。但這些工作的服務性質往往被忽略,學生工作者服務意識淡薄,使得這些工作既游離于教育和管理職能,又不能在服務職能的框架內得到有機整合。
(三)學生主體地位沒有確立。教育與學習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學習是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取決于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程度。但傳統的學生工作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不平等之處隨處可見,學生被當作被動接受者,教育管理者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單方面認為學生必須接受教育管理;過分強調教育管理者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和作用;過分強調教育的社會價值,忽視了教育的個體價值,但教育的根本價值在于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社會價值要通過個體價值去實現。
二、改進高校學生工作的對策
(一)明確定位,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通過分析學生工作與教學工作的關系、學生工作與德育的關系,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工作既不是教學工作的附屬,也不是德育的代名詞,更不是管理的同義語,學生工作的職能包括教育、管理和服務,它具有獨立的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就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它要求改變傳統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要求把學生作為平等主體對待,建立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它要求學生工作者要把了解學生作為工作的前提和出發點,重視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重視培養和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務的能力,致力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加強服務職能,實現教育、管理、服務的有機結合。教育、管理、服務是高校學生工作的三大職能,三大職能的實現程度決定學生工作的水平。加強服務職能是學生工作的突破口和重點,這既是總結過去、面對現實的理性選擇,更是以人為本、著眼未來的理性選擇。如果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教育管理者可在服務學生的過程中贏得學生的充分信任,從而使教育和管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加強服務職能。在宏觀層面,教育者要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學生創造健康、寬松、進取的學習環境,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在中觀層面,要改進為學生服務的范圍和力度,加強服務體系的建設,成立專門服務機構,提高現有的就業指導、心理咨詢工作水平和服務質量。在微觀的層面,要重視開展個體服務,引導、滿足個性化的發展需求。
(三)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教育、管理、服務的主體,學生工作才能取得實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既是學生工作的重點又是難點。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發展,高校由培養預備干部和專門人才轉變為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公民,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學生作為學校主人和社會公民的雙重身份是統一的,學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學生自覺地履行權利和義務,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要加強制度建設,擴大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渠道。在學校決策機構中要保證有學生代表參加,在事關學校發展和學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要征求學生的意見,并將其作為制度確定下來。
(四)完善學生申訴條例和學生會的建設,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2005年3月教育部頒布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要求高校要成立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各高校據此制定學生申訴處理辦法,是依法治校的舉措,也是維護學生權益的舉措,但大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作為新生事物,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確保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另外,學生會作為大學生的群眾組織,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大學生自身教育的組織者,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學生會的作用,提高學生會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在經費、陣地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加強指導,使其能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
參考文獻:
[1]侯慧君,探索新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4).
[2]許文蓓,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校學生工作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0,(5).
[3]方巍,試論高校學生工作的專門化[J].高教與經濟,1995,(1).
[4]湯正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00,(4).
作者簡介:
陳青源(1981-),男,浙江溫州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