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ex
1989年,出于偶然,譚弼初拾網球教鞭招收了第一批學員;進人2009年,年近五十的譚弼已經桃李滿天下。毫不夸張地講,讓昆明業余網球之火熊熊燃燒、并因成績斐然而享譽全國的人,是譚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年近半百的譚弼坐在沙發上平淡祥和地講出這席話時,臉上淺淺笑意如春城的明媚陽光溫暖人心。這時候,你絲毫不會覺得他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網球名教頭,倒更像是,禺遇一位久別重逢的老友。聽他用帶著輕柔細軟的云南口音講述著二十年網球教學的感悟,讓人不禁為他的革新精神所動容。
從網球世家說起
平均海拔高度近2000米的云南昆明,總是以偏居一隅的孤傲姿態屹立在中國國家地理之林,但“天氣長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的景象又讓人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其中就包括眾多尋求體能訓練的運動團隊。
在擁有三十余年歷史的海埂訓練基地,你總能看到綠茵場上積極備戰的足球運動員,跑道上不知疲倦一圈接圈奔跑的田徑選手,但在2009年的暮春初夏,海埂基地最振奮人心的當數下子涌進了數百名參加中網級別聯賽昆明站的業余網球好手。
作為賽事的合作伙伴,譚弼也一身運動裝束出現在現場。來往的人群中不時有人停下腳步和他打招呼,有的只言片語,有的噓寒問暖,有的長吁短嘆,他都微笑著一一回應,滿目和氣親切備至,絲毫沒有“叱詫云南業余網壇名教頭”的架子。
也難怪原本與他不相識的人,會自作主張地把他想象成難以接近的網球大鱷。因為說起云南網球,就不可避免地談及譚弼。
“昆明業余網球選手中,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跟我、跟我家都有關系!”譚弼不無驕傲地說。的確,出身網球世家的他沒有吹牛。他的外公錢躍彬解放前遠赴上海求學,其間練習網球。新中國成立之后,錢躍彬接受體委邀請擔任第一位云南省網球隊的總教練。可以說,是錢躍彬將網球這項運動介紹給了云南人民,他于云南網球的地位無異于“盜火者”普羅米修斯。
從出生時就與網球結緣的譚弼,1977年年僅十四歲時順理成章進入云南省少年網球隊,幾年搏殺成績乏善可陳早早退役;1989年,出于偶然,他初拾網球教鞭招收了第一批學員,自此便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網球教學摸索史,其間的酸甜苦辣自不必說;進入2009年,年近五十的譚弼已經桃李滿天下。毫不夸張地講,讓昆明業余網球之火熊熊燃燒、并因成績斐然而享譽全國的入,是譚弼。
網球的快樂在于分享

“天高云淡彩云歸,暖風吹,理芳菲。南國春城,人踴看花回。”春城中網級別聯賽,譚弼和他的教練團隊穿梭于賽場,他們身著統一的體恤衫,上面印著“譚弼網球教學”的字樣,顯得整齊嚴謹。時而見他們中有人在場上奮力揮拍,時而見他們與場邊選手愉快交談,忙碌而充實。
提起旗下的25名教練員,譚弼無不自豪的說:“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滿懷著對網球的熱愛和憧憬來到昆明落地生根。單論球技他們不見得百分之百能打得過其他教練,但論起教人的技術和態度,那絕對沒的說!”
目前這些教練沒有一個是專業隊退下來的,但他們的訓練強度卻絲毫不差。“針對教練的培訓主要有三塊。首先做人做事很重要,我一星期講兩次《道德經》給他們聽,通過解讀《道德經》,讓他們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所以我的教練人品都非常好,撿球都比學員快。其次教練自身技術要上佳,每個月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揮拍、擊球訓練量。還有一點則是要善于與學員溝通,即教人的水平要高。”
二十年的推廣發展,“譚弼網球教學”儼然已經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它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涵蓋了技術教學、心理學、成功學、哲學。如今譚弼網球教學已經走出云南,推向全國,在2008年中國網球公開賽、上海大師杯期間曾開設專場名師訓陳營,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好者撒播快樂的網球種子。
“網球是快樂的,自己進步是一種快樂,看到學員進步更是一種快樂!”談到二十年的網球教學經歷,譚弼將其總結為兩個字:分享。可不是嗎?君不見,太多門外漢因為他淺顯易懂的教學方法和亦師亦友的教學態度而愛上了網球;太多學員因為他的快樂網球而強身健體、意志堅韌;還有他的教練團隊,因為他的“譚弼網球教學”體系而實現了自食其力的網球夢想。
“逃課門”的教訓
“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下來的,幾人合抱的大樹是一寸寸長粗的,九層高的臺是一筐筐土堆起來的。”從譚弼肯定的眼神中我們能讀出這的的確確是他的成功箴言。
“二十年前,我人生的第批學員,是昆明市一家木材廠的三位年屆60的退休領導。我用前些年在專業隊里學到的方法教了他們一星期,第二周他們就不來網球場了。我不以為然,還年輕氣盛認為他們是逃兵。后來偶遇其中一位,才得知原來他們是身體吃不消專業訓練的強度,都住進了醫院。”說到這里,譚弼停頓了下來,透過他深邃的目光,仿佛追憶起那些年少的回憶。
那是怎樣的一段過往呀!從云南網球隊退役之后,譚弼一度遠離網球,在體委招待所摸爬滾打從基層干起。“就連端盤子、洗碗這些小事我也想比別人做得更好。”半年考驗之后,譚弼就被提拔到辦公室工作。“當時正興建老年活動中心,地批下來之后,蓋了賓館、活動大樓、門球場和網球場等。但由于中國經濟過于膨脹,中央要壓縮各地樓場館的建設,這個事情就停下來了。但球場建好了沒人管理怎么辦?館長就想到我是學過網球的,就這樣我把這事兒攬下來了。”
上述的三位學員“逃課門”事件正是譚弼在老年活動中心網球場里遭到得第一記閩棍。“但也正是這次經歷,讓我開始反思。作為教練,我有責任摸索一套適合群眾的業余網球教學方法。”
比如譚弼就從當時他的頂頭上司那里學到一招心理學。“當時我的領導時常表揚部下,部下都干勁十足。那我就用這套方法鼓勵學員,那時候國人都很含蓄,聽到大膽的鼓勵心里都樂開了花,覺得來譚教練這里學球很輕松、沒有壓力。”
1990年代初,昆明市打球的人不多,做教練的就更鳳毛麟角,譚弼笑稱:“教了幾年球,去昆明任何一個球場,里面打球的的人幾乎都是我的學員。”
第一位將《道德經》帶上球場的教練
20年,譚弼網球教學,經歷了從小樹苗茁壯長成茂密大樹的過程。他說:“我也曾走過彎路,甚至有10年的時間停滯不前,也曾迷茫、失去方向。”但他堅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復雜的網球教學形象化,大膽吸取國外先進技術,摸索出套適合專業選手、業余選手,簡單、形象、數字的教學方法,為學員提供人性化的教學服務體系。
我們用時間表簡單地將譚弼網球教學進行劃分:2000年以前,譚弼憑個人經驗和感性認識進行教學。2000年,開創譚弼網球教學。2002年,開設譚弼快樂網球課堂。2003年,引入數字化網球教學理念,將網球變成數字標準,比如揮拍動作123,拍面保持45度角,1萬次接球、5000次揮拍。2006年又推出感悟網球,即使你還沒有摸過拍、上過場,也能先對網球有所感悟。2008年,實踐人性
化、個性化的服務教學,讓學員各取所需。2009年,將網球教學建立在中國哲學思想之上,從《道德經》中尋找到網球教學的本質。
“曾有段時間,業內表揚我們的人特別多,自己也因此沾沾自喜、傲氣十足,總覺得我就是正確的,已經完美了。看看別人,覺得這個教練也不行,那個教練也不行。過去五年我潛心研究老子的《道德經》,對網球教學也有些新的認識。當我站在哲學的高度來看問題,認識到門派之爭充分反映了人的狹隘。總喜歡挑剔別人,吝嗇表揚別人,愛說別人不行自己行,是無知、狂妄的表現。就像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你要固執的認為自己是對的就是偏離了道,存在即是合理。”
羅馬并非一日建成,研習《道德經》的過程也相當漫長。為了更加領悟其中的道理,譚弼一股腦把各種版本的《道德經》都買來細讀。“老子認為世上無大事,小事又是由細節組成的。那么我學習就一字一句的讀,教導學員打球就拍一拍的打。很多人心不順,看阿加西、費德勒,球技飛沙走石、眼花繚亂,就心癢癢,這正是犯了世人喜歡踮著腳尖看世界,想步登天的毛病。老子的《道德經》講治心治國的道理,人心順了,國家也就無憂。那么用在打網球上,你的心態理順了,很快就能入門。在譚弼網球教學里,不會打就從零開始,把坐標擺正自然容易成功。”
把《道德經》用在網球教學上,譚弼果真是開了業界先河,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事業也平步青云扶搖直上。但樹大招風,譚弼網球教學難免招惹一些人的非議。
“些比較客氣的呢,說我會炒作。但我身正不怕影子斜,這么多年下來,我認為推廣網球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揮之不去的一種使命。上電視做網球節目、在雜志報紙上開專欄、去大學里和同學們座談,我都認為是推廣網球的實際作為。”
從事教學工作20年,譚弼為自己是一名教練而感到自豪。“教練是幫助學員邁向成功之路的航標。學員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道道難關、阻礙前進的步伐,教練會幫助他們完成超越,體會成長的快樂。從網球中能學習新的思維方式、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我相信運動能改變生活。”

的確,從一出生便來與網球結緣;到當運動員時因正手太差成績上不去導致心理反感,一聽到網球就煩;到后來偶然初拾網球教鞭;再到現在桃李滿天下。譚弼的網球人生,正是一反常人思維所及、勇于革命的一段感悟旅程。
教練心聲
作為譚弼門下的知名教練之一,“光頭教練”漆光偉在昆明業余網球界幾乎無入不曉。教了十多年網球,培養學員三千多人次,漆光偉最大的感悟就是:快樂。“如何把快樂傳遞給每一個學員是譚教練教給我們的,這個理念也時刻影響著我,我不快樂誰快樂!”除了快樂,漆光偉印象最深的是,譚教練要求每一位教練寫日記。2002年2月6日,漆光偉對于自己開始寫日記的時間記憶深刻。當時譚弼教練建議他寫寫日記,把對網球的一些思考記錄下來。光頭教練心想:“不就那么兩個動作嗎,寫什么日記?”不過他還是決定嘗試一次。每天晚上,光頭教練就順便把當天發生的切事情記下來,記著記著也會產生些感受,也順帶寫在日記本上,當第二天再遇到的時候他漸漸有了更多的思考。
譚弼網球俱樂部的教練群中還活躍著不少80后,甚至是85后。印象中,80后或是85后總是自以為是,總認為狂妄等于個性,但在譚弼的影響下,這些年輕人都顯得非常謙遜,言語中甚至還透露出幾分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比我想象中的還好!”在譚弼網球俱樂部的教練中,還有幾位是慕名遠道而來的,25歲的周建偉畢業于湛江師范大學網球專業,畢業后的他曾到過北京等地,也眼過不少教練,但說起在潭教練,小周感悟頗多:“在別的教練那里,一般只能學到技術等方面的東西,在這里,我不僅學會了如何打球,還學會怎么與人打交道。譚教練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