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峰
經過無數次的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終于在2009年2月28日經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6月1日正式替代原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開始實施。《食品安全法》與《食品衛生法》雖然只有兩字只差,但卻體現了政府對食品安全所給予的高度關注,意義重大,亮點不少。
“食品衛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部分
“食品安全”和“食品衛生”這存在小小差異的兩個詞,到底有什么不同?食品安全是指食品(食物)的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活動,都要符合國家強制標準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害物質和導致消費者病亡或危及消費者及其后代的隱患。而食品衛生是指為確保食品安全性和適合性,在食物鏈的所有階段必須采取的一定條件和措施。從狹義上來講,食品衛生就是指食品干凈、未被細菌污染,不使人致病。因此,食品衛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個部分,也可以說食品安全就一定衛生,但衛生的食品未必安全。
調整對象更加細化,監管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
《食品安全法》將食品生產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飲服務都納入調整范圍,從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保證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安全性。要求食用農產品生產者依照食品安全標準和國家有關規定使用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此外,新《食品安全法》吸取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訓,加強了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和使用,以及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于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等食品相關產品的監管。禁止一切使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或者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食品的行為。
食品安全責任進一步明確,“踢廢球”不再客易
《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確了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質量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應當依法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和公眾負責。同時,《食品安全法》也首次明確了地方人民政府對食品安全所承擔的屬地監管責任,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此外,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后,國家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做出了一次重大調整,重新界定了衛生、質監、工商、藥監四部門的職責。衛生行政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這就意味著,今后再發生食品安全事件,無論企業、監管部門,還是地方政府,想再“踢皮球”一樣推卸責任恐怕就困難了。
取消“衛生許可證”,食品安全“無縫隙監管”有望實現
《食品安全法》實施以后,衛生行政部門不再向企業頒發衛生許可證。但國家仍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分別取得質量監督部門頒發的食品生產許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食品流通許可、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頒發的餐飲服務許可。原來衛生行政部門和質量監督部門交叉監管食品生產企業的現象將不復存在。質監、工商、藥監三個部門各司其職,責任明確,分管食品安全鏈條中的一段,衛生行政部門綜合協調,“誰發證,誰監管,誰負責”的食品安全“無縫隙監管”模式將有望真正實現。
保健食品納入調整范圍
《食品安全法》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納入監管范圍,對企業擅自生產保健食品、進行虛假宣傳、夸大功能、誤導公眾的行為實行嚴格監管。保健食品不得對人體產生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標簽、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內容必須真實,應當載明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標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產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須與標簽、說明書相一致。
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承擔連帶責任
針對因明星代言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承擔食品檢驗職責的機構、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不得以廣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費者推薦食品;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就意味著,明星們不能像現在這樣不負責任,心安理得地收下巨額的廣告收入。
監管、處罰力廢加大,違規企業生存步履艱難
《食品安全法》對企業原輔材料的采購、生產環境、人員衛生、執行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簽標識、產品檢驗都做出了嚴格規定,‘同時進一步加大對違法的食品生產和經營者的處罰力度,不僅規定了最低罰款額度,同時還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行政處罰,嚴重的要處以刑事責任。此外,還規定對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被吊銷食品生產、流通或者餐飲服務許可證的單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自處罰決定作出之日起5年內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這意味著食品生產經營者一但發生違法行為,將面臨高額的行政處罰和民事賠償。如果不能嚴格控制產品質量,企業的生存將變得舉步維艱。新增“風險評估”和“不合格產品”召回
兩個環節,增強食品安全應急處置能力
《食品安全法》中增加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不合格產品召回兩個環節的內容。風險評估通俗的講,就是像天氣預報一樣,由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預測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提醒相關監管部門注意,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前加以遏制。不合格產品召回則是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采取的補救措施。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時,必須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并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以確保將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這兩個環節允別處在食品安全監管鏈條的前端和后端,分別從風險預警和事故補救兩個方面增強了食品安全風險的應對能力,強化了責任追究。
取消食品免檢,食品出廠必須檢驗
實行免檢制度是監管部門主動放棄監管職責,給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暴露了這一制度的弊端。《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了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不得實施免檢。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食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樣檢驗。同時,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建立食品出廠檢驗記錄制度,可以自行對所生產的食品進行檢驗,也可以委托符合規定的食品檢驗機構進行檢驗,確保不合格的產品不出廠銷售。
在目前一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心下滑,特別是經過“三鹿奶粉事件”,中國食品工業遭受重大打擊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法》的出臺,既是新階段食品安全保證的法律依據,又是對相關人員的行為要求,同時也符合中國廣大消費者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