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官員表態外資收購不應超15%
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李 新 本報記者 魏 萊
就在中國一系列在澳投資接連遭遇挫折后,澳大利亞外資審查委員會主席科爾默24日的一席表態,又給中國企業下了道“閉門羹”。科爾默24日明確表態稱,反對外國資本在澳礦業公司中持有多數股份,外資在澳大型礦業公司中的股份也不應超過15%。《澳大利亞人報》26日發表文章認為,澳對外國投資的最新限制標準,將會給兗州煤業35億澳元收購Felix的前景蒙上陰影,中國投資澳礦產恐怕也將進一步受阻。
澳發表更苛刻限制言論
據路透社25日報道,科爾默表示,澳外資審查委員希望外國資本在初期項目中的投資比例不超過50%,而澳大型企業中的外國投資比例則不應超過15%。科爾默建議外國企業在公布交易前,應先向外資審查委員咨詢,看看哪些方面可能會引起問題,而不是先將消息透露給媒體,也不應通過法律渠道來挑戰外資審查委員的決定。
英國《金融時報》25日的評論稱,根據科爾默提出的原則,中國鋁業之前收購力拓18%股權的交易,即便沒有因為商業理由而流產,可能也會遭到堪培拉的拒絕,因為這超出了澳大利亞政府容忍的底線。不過,對于澳大利亞對外國投資比例的最新限制,澳財政部新聞發言人卻表示,政府在評估海外投資方面的規定并沒有變化。
中國在澳收購受嚴重影響
路透社25日援引澳大利亞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馬克·瑟韋爾的話表示,北京方面將把科爾默的講話看作是澳收緊礦業投資的信號。瑟韋爾表示:“非常明顯,這是針對中國投資的。這其中傳達的最明顯的信息是,中國投資將面臨更多的障礙。”
事實上,在澳宣布更為苛刻的外資投資限制前后,中國的幾起收購已經在澳接連擱淺。先是中國有色在24日宣布,放棄收購澳大利亞稀土生產商Lynas控股權的交易。接著,武鋼和吉恩鎳業在澳的投資也陷入困局。
《澳大利亞人報》26日以“投資限制令Felix交易陷入懸念”為題報道稱,由于兗州煤業要100%收購,因此被否決的幾率急劇上升。報道援引帕特森斯證券分析師哈里頓的話稱,科爾默的表態增加了Felix收購案的不確定性。受此影響,25日Felix公司股票出現下跌,收于16.7澳元,創兗州煤業宣布收購計劃以來收盤最低價。
專家稱西方“保護主義”冒頭
《金融時報》的報道稱,在2008-2009年度,中國一躍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三大外國投資者,僅次于美國和英國,而上一年度中國還僅排在第六位。在過去18個月,有90筆來自中資機構的投資方案受到審查,涉及金額340億澳元。有分析稱,澳此次表態顯然意指中國,這將使兩國近來本已緊張的關系雪上加霜。
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劉志勤2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澳此番言論又釋放了一個“保護主義”的強烈信號。在當前形勢下,如果“關半扇門”的保護主義在西方逐漸抬頭,那么可以預見世界經濟復蘇將受到重大阻礙。但中國企業不必為海外投資比例的多少而憂心忡忡;相反,更應在投資的質量上多花心思,通過投資后的整合效應來打破西方“保護主義”的束縛。▲
環球時報200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