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燕青 邵得心
中圖分類號:G21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6-074-01
摘要:計算機網絡基礎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而我們當前的教學遠遠沒有達到這種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習目的不明確、理論與實踐嚴重脫軌、不能學以致用。
關鍵字:抽象;實踐;理論;立方體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使得多臺計算機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實現了人們遠距離交流通信的夢想。掌握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已經是青年一代必備的基本技能。尤其是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的學生,更應該掌握該課程。
一、探討學習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應達到的目標
每個高等院校都已將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作為院校的基礎課程。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要求學生既具有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1. 在教學內容方面:著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或掌握網絡體系結構、網絡互聯技術、網絡管理、網絡安全和網絡應用與設計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為進一步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實踐方面: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計算機網絡實驗,使學生們具備組建小型網絡、簡單的網絡協議分析、設計與應用以及簡單的網絡管理、網絡配置等能力。
二、分析當前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基礎的實際情況
計算機網絡基礎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而我們當前的教學遠遠沒有達到這種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
1.學習目的不明確,不知道學的是什么,有什么用途。例如:劃分子網時,需要對IP地址、子網掩碼進行計算,很多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算;還有些同學,甚至只知道有IP地址,不知道還有網卡地址;
2.理論與實踐嚴重脫軌。例如:學生到機房上機,不懂機房的布線,不清楚計算機是如何連上的INTERNET;
3.不能學以致用。例如:不能設計、組建一個簡單的LAN網絡環境;不能對自身所在的網絡環境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這一系列問題表明,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根本沒有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三、形成當前情況的原因分析
那么,導致這些問題的因素有那些呢,我簡單總結了以下幾點:
1.教師的授課重視講而不注重用,學生學習重視學而不注重連。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是為了服務于社會。但是,很多同學都是提到某個知識點說“學過,會”,但是不能用于解決現實的問題。
比如:INTERNET的應用中,有一個重要的服務:WWW服務。學生們幾乎都知道WWW是WORLD WIDE WEB的簡稱,簡稱3W,也叫萬維網。是INTERNET提供的一個服務。可是讓他解釋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情況,他說,書上沒說,老師沒講。這就是嚴重的理論聯系不上實際。
2.課堂教學枯燥,傳統教學模式不適合講授抽象的網絡知識。
比如:“OSI模型和TCP IP模型”,和“數據通信原理”是計算機網絡基礎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理論知識,為了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就要求教師在認真教學之余,能夠制作具有動態效果的多媒體課件,將參考模型的數據通信過程和數據通信的關鍵技術用動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化抽象為形象,便于學生的理解。
3.網絡教學缺乏實踐操作。教師只是單純的給學生講為什么,不帶領學生到實踐環境中去做。久而久之,老師講的都成了空話連篇,試問:空話,有人能聽得懂嗎?
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中,最基本的實驗應包括:
(1) 網絡傳輸介質的識別;網線的制作;雙機互聯。
實驗目的:要求學生能夠區別不同種類的雙絞線、同軸電纜及光纜,能夠制作最普遍的雙絞線網線;并用交叉線實現雙機互連。實驗器材:同軸電纜、光纜;雙絞線、水晶頭、網鉗;器材數量:一人一套
(2) 用交換技術組建局域網,實現相互的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
實驗目的:要求完成一臺兩層交換機與多臺計算機的互聯;交換機的級聯實驗;一臺三層交換機實現子網的劃分和管理。實驗器材:計算機;兩層交換機;三層交換機。
器材數量:一小組一套。
(3) 路由器原理及應用。
實驗目的:要求完成多個局域網與INTERNET的互聯。
實驗器材:計算機;兩層交換機;路由器;器材數量:一套。
(4) 防火墻技術及應用。
實驗目的:要求完成對網絡的安全設置。
實驗器材:計算機;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軟件;
器材數量:一套。
4.網絡知識的學習無法深入。計算機網絡的學習,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如果前面的知識點不會,那么,后面的知識點就更不會,好比“骨牌效應”。所以,就要求教師在計算機網絡的第一堂課上,就為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求學生敢于提問,多提問。師生之間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針對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1.學生的學習方法應該有所改變:應先明確學習目的,再深入學習;學習以后,還要總結。通過總結你將看到的是一個面,將多個總結拼在一起,你將看到一個立方體,這時候,你才真正掌握了這門課程。
2.要求教師跟上時代的進步,自身不斷學習思考,盡量使用生活常事來闡述網絡上的原理,不要總是滿嘴的術語,時刻保持教學的新鮮感。
3.學生學習環境的改良:
(1) 定位好網絡實驗室的功能與層次,最基本的實驗設備應具備;可以考慮將部分網絡課程搬到實驗室來上。
(2) 實地參觀,可以讓學生參觀學校已構建好的機房、校園等網絡環境;讓學生也參與學校局域網的建設規劃。
(3) 將期末考試該為:試卷+實驗,要求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為以后打好堅實的基礎。
(4) 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靈活多樣,及時和學生溝通,做好師生間的互動,共同進步。
4.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內存再大,重啟后就沒有了,不如寫到硬盤里牢靠。學習也是如此,每掌握一個知識點,就要把具體學習過程記錄下來,方便以后學習查閱。
五、總結
教學相長,教與學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時刻為學生解決問題。在現代發展神速的社會,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是一條源源不斷的小溪或者河流。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為自己充電,加快學習的步伐,發掘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
同時,學生的學習也應達到一種目的:學以致用,用以提高,最終變成自己的東西,服務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