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雅
摘要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訊問或出庭受審時,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權利。該制度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確立了,而我國的一些學者也就此進行了長期的爭論。
關鍵詞沉默權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68-01
安徽省亳州市公安局刑警在偵查一起盜竊案時,將譙東鎮李雙樓村民李某作為重大嫌疑人傳訊到刑警中隊。因李某拒不承認參與盜竊,刑警中隊代理中隊長李景坤授意手下幾個人對李某進行刑訊逼供,結果造成李某當場死亡。法醫鑒定為誘發擴張性心臟病致死。這個事件就引發了社會對沉默權的探討。
所謂“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訊問或出庭受審時,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權利。在西方各國的刑事訴訟中,大都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并且被認為是受刑事追訴者用以自衛的最重要的一項訴訟權利。對于沉默權,不同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對沉默權也可能作出不同的解釋。大體來說,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沉默權是公民言論自由的具體表現,即任何人有權決定他愿意說什么或不說什么,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因此,面對其他人或機構的提問,均有權拒絕回答,更有權拒絕回答可能使他自陷于罪的問題。狹義的沉默權則是專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于來自警察和法庭的訊問,有拒絕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權利。根據這種狹義的理解,沉默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特有的一項訴訟權利。一般來說,不論從廣義上還是從狹義上來理解沉默權,各國法律關注的焦點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
一、沉默權的正當依據
任何一項權利的真正確立都要經過從道德權利或是自然權利,上升到法律權利或是法律的道德權利,最后再次上升到現實權利的過程。沉默權也是如此,在法律沒有規定此項權利時,人們行使該權利的行為從本質上來說并不是一種法律行為,而僅僅是一種自發的道德行為,基于的是人們對自然權利的追求。只有當沉默權上升為法律權利時,行使沉默權才成為了一種法律行為。其效果在于將法律上的權利實踐為現實上的權利。
從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的關系上來看:一方面,法律權利必須以道德權利為基礎。另一方面,道德權利必須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必須得到立法者的認可。這樣人們才能夠在一個現行的司法體制內有效的主張。而人們為了主張一項尚未得到法律認可的權利時,往往又會先在已經得到人們普遍認可的道德原則中去尋找。中世紀歐洲遭受迫害的人們,之所以主張沉默權存在與基督教義中,并不表明沉默權一定起源于基督教義。而只是表明在當時基督教義所宣揚的觀點更能為人們廣泛的接受。他們在人們能夠廣泛接受的道德倫理中找出與沉默權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觀點,以證明沉默權與人們心目中的道德規范是一致的,也就證明了沉默權的合理性。那么沉默權到底有什么樣的合理依據來支撐它能夠經歷了從道德權利到法律權利再到現實權利的歷程呢?我們從沉默權的產生發展和當前的實際運行來看,主要有三項正當依據:一是處于保護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二是維護人的尊嚴,三是貫徹無罪推定原則。
二、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關于我國是否確立,或者說是否引進西方的沉默權制度進行了大量的討論,贊成者有,持否定意見的也有,筆者對此持贊成態度。“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刑事政策已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執行了近半個世紀,它對我國建國初期五十年的政權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確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基于此原因,“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政策在人們頭腦中的地位可以說是根深蒂固,要實行與背道而馳的沉默權制度談何容易呢?因此確立沉默權將是一個頗費周折的過程,而為什么確立沉默權恰恰是這個問題的關鍵。筆者認為有兩大方面的因素:第一,外部因素。即國際環境的影響,沉默權制度起源于17世紀英國的利伯爾案件。利伯爾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為由對司法人員的訊問保持沉默,得到最高立法機構的認可,被告人的沉默權遂成為英國刑事法律原則之一,并在1898年《刑事證據法》中得到確認。美國最早移植了這一制度,美國憲法修正案第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證其罪”,此后又通過判例從程序上對被追訴人的沉默權提供了切實的保障,將告知被追訴人有權保持沉默納入著名的米蘭達規則。二戰以后,隨著人權問題的國際化,刑事沉默權制度在各國得到普遍確立。1966年12月16日第2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其中第14條規定:“任何人不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或強迫承認犯罪”。至1997年底已有140個國家加入了該公約,其中絕大多數國家先后確立了沉默權制度。300多年前始于英國的沉默權。為什么會得到當前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呢?這是需要我們頭腦中思考的一個問題。1998年10月5日,我國簽署加入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使沉默權問題終于浮出水面。但熱烈討論之后,我國法律對沉默權仍是未加肯定。
對于那些刑事犯罪嫌疑人來說,擁有沉默權,并不等于獲得了抵賴罪責的“保護傘”。沉默權的被明確、被強調,只說明法律在重視嫌疑人口供的同時,更看重通過偵查等手段獲得事實證據。它所摒棄的僅僅是因為過于強調“坦白從寬”而導致的刑訊逼供、套取口供以及其他強迫嫌疑人說話的行為,并未放棄對其罪責的追索,也未否定真實口供的價值。何況在偵查手段日益完備的今天,僅靠沉默不可能達到掩蓋和消除罪責的目的。在新的刑事訴訟法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之后,規定沉默權應當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一規定是符合世界刑事訴訟制度發展的總體趨勢的,將體現我國與國際通行原則接軌,是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又一進步。而刑事訴訟法的完善還將繼續往前發展,確立沉默權也絕不僅僅是在刑訴法中加上一條內容,它還會涉及到法庭庭審方式的改革,審判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問題,不可操之過急。因此,權衡利弊,確立沉默權原則乃大勢所趨,勢在必然,不可逆轉。
參考文獻:
[1]易延友.沉默的自由.中國律師.2000.
[2]章克勤.對沉默權規則的理性呼喚.政治與法律.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