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奕翔 張建輝
摘要區域政府競爭力理論研究,包括相關概念的闡述、研究內容的剖析、區域政府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本文結合相關實踐對區域政府競爭力理論做了簡要的介紹和論述。
關鍵詞區域政府 區域政府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98-01
從區域行政管理視角出發,分析區域政府競爭力理論研究,有利于提升某個地區乃至于國家的競爭力,更快更好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區域政府競爭力的概念
區域政府競爭力,是指全球化時代的區域政府,在參與區域政府間競爭中所表現出的更好地增進區域國民生產力,提升區域經濟績效的整體實力,有效地治理地方社會的能量和力量的總合。概述之,也就是區域政府、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協調三方之間達到一個協調的穩定狀態。
根據競爭主體的行政界域大小不同,區域政府競爭力的對比可以細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不同國家區域相比較,如美國的“硅谷”和中國的“中關村”;又有國家內部不同區域層次相比較,如國內“珠三角” 和“長三角”。
二、區域政府競爭力研究內容
第一,區域政府競爭力的主體是區域政府,根據區域合作內容的不同,合作主體體現出多樣化,區域范圍根據合作治理經濟社會問題的不同而體現出不同等級的競爭力對比;第二,區域政府競爭力強弱的表現是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傳統和表現能力對其他區域的資源產生吸引力,而不是單純地以經濟的發展速度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是衡量各級地方政府執政能力的主要內容與標志;第三,區域政府競爭力是一種綜合競爭力,而不是區域某一層次或方面的競爭力,它的內在構成要素主要涵蓋了五個方面的內容:政府效率、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程度、政府政策、區域公共物品聯合供給服務能力、區域政治穩定。
總之,區域政府競爭力是一個綜合的政治社會經濟概念,它以區域政府能力為考察主體,以區域的經濟和社會制度等客觀現狀為基礎,以支撐區域持續發展為導向,以制度創新和治理結構等一系列政府治理因素的不斷優化為手段,以實現政治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的一種全新政府治理觀。
三、區域政府競爭力影響因素
(一)先天性實體要素
區域政府施政的實體條件,是沒法改變或者在長期內很難被改變的資源。主要由以下幾項組成:
1.區位條件。(1)區域范圍,主要指本區所擁有的面積,這是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物質載體。(2)區域位置,自然交通的便捷性決定了該區域在全國所處的地理位置。
2.區域資源。區域擁有的耕地面積、淡水資源、氣候環境和各種礦產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
3.區域人口的數量與質量。當今各地的經濟競爭,說到底是人的競爭。區域人口的數量與質量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構成要素和初始條件。
(二)政府能力
政府長期以來在發展社會經濟方面是否形成比較合理的路徑依賴,依賴于區域政府管理和協調能力,這些能力主要體現為:
1.“結構優化能力”,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由對市場、企業的完全替代向培育市場、發展企業轉變,即是治理結構的優化。政府治理結構決定了區域經濟主體的行為邊界,在區域經濟中,保證政府、市場、企業的行為邊界清晰,是保證區域經濟效率的前提條件,地方政府的治理結構越合理,要素流動越自由,資源可以高效配置,最終推動區域快速發展。
2.“競合能力”,即對于整體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劃、發展模式和發展步驟的把握程度和實現程度。區域政府競爭力涉及到區域內若干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水平和合作能力的問題,是通過合作的形式來整合和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而對于不同社會訴求和利益集團的,通常應用人際關系的協調、利益集團之間的共盈、社會階層之間的共建共享去達到整體效益最大化。
區域政府協同的“區域公共政策”在經濟領域方面的作用體現為:為商品、條件、服務、企業的自由流動以及區域內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市場并平等地使用生產條件而提供統一的市場規則,以降低區域發展成本、分享合作溢出效應。另一方面是區域“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構建,如社會預警機制、快速反應機制和協調處理機制等等。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于科教文衛等部門所需的固定資產,它是區域政府競合能力的最直接表現。
3.“服務能力”,區域資源多少,區位優劣的發掘與綜合利用,都要取決于區域政府的能力。政府駕馭經濟、社會工作的能力與技巧,是政府經濟競爭力體現。通常以地區生產總值及人均值,政府消費對經濟的拉動能力等一系列指標反映地區經濟是否發展了,經濟發展了,政府的“經濟能力”也就體現出來了 ;而政府機構是否精煉、人員是否精干,都可以從政府 “運作效率”側面體現出來;有關學者指出區域政府在社會共享、和諧發展中要重視社會的力量,重視社會的生長,因此,提供“社會保障”以衡量社會的穩定程度,也是政府公共部門社會功能的集中體現。
4.“科教創新能力”,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提高,也要取決于區域政府對科技文化因素的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與地域文化密切相關,同時,地域的特色文化以知識、信息等形式形成特色技術,從而形成不同區域的特色品牌產品。教育制度不僅為各區域傳遞人力資本,并且還以社會規則和規范的方式傳輸社會資本。科技創新能使各種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各種知識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種服務得到及時全面的供應,是大幅度提高區域政府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注釋:
陳瑞蓮.區域公共管理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頁.
至今為止學術界存在著不同角度的界說。本文更偏向于美國學者福山在《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一書中所提的“社會資本”是信任、社會美德這種文化因素,是接近于一個社會的文化范疇.
參考文獻:
[1]張毓峰,閻星.論中國城市政府間的制度競爭.經濟體制改革.2005(3).
[2][美]邁克·波特著.國家競爭優勢(中譯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