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淼淼 肖祥忠
摘要儒家文化崇尚倫理規范、提倡自強不息、注重修身養性、強調和諧誠信、主張貴公賤私。這些核心理念有利于使大學生形成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從而對預防大學生犯罪產生積極作用。因此,在高校進行儒家文化教育具有現實意義。將儒家文化寓于教育中主要包括兩方面:課程設置和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儒家文化 大學生 犯罪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97-03
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馬加爵殺人案;薛榮華殺人案;周一超刺殺公務員案;史輝殺人縱火毀尸案;劉海洋濃硫酸潑熊案;馬忠義仿真槍綁架案;吉林省首宗大學生網絡賣淫案中,組織并參與賣淫的莫某系長春市某大學計算機系學生;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殷兆輝掐死女友并將尸體扔到宿舍樓下……“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大學生犯罪率已占在校生總數的1.26%。”
從重點大學到民辦高校,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從男大學生到女大學生,從剛入學到行將畢業,大學生犯罪記錄已深入到大學的各個層面。犯罪主體的日益擴大、犯罪行為的逐漸增多,已成為大學生犯罪的一個顯著特征。
犯罪是個人致罪因素和社會致罪因素相結合的結果,是社會多方面消極因素的綜合體現,而個體的道德修養和價值觀念起著決定性作用。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預防大學生犯罪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學校德育起著其它教育無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看,雖然大部分高校把德育課作為必修課,但是,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內容空洞枯燥、方法單一陳舊,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更是弱化了德育教育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儒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德育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有效挖掘這些教育資源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從而有效預防大學生犯罪。
一、儒家文化對預防大學生犯罪的作用
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平和中正,思無邪。它的這些核心理念有利于使大學生形成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從而對預防大學生犯罪產生積極作用。
(一)儒家文化崇尚倫理規范
儒家倫理的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它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認為人都應有惻隱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早期儒家的泛愛思想到了后來就演變成了“博愛之仁”,強調仁愛的對象是天下人和萬物。從儒家的仁愛思想看,其所強調的仁愛,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即對他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都要有一種愛心。用仁這個基本范疇把其它的道德規范統帥起來,愛人的道德意識也就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體現在具體的道德規范和禮儀中了,其代表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常”。
當大學生把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內化為行為準則時,校園偷盜等事件自然就離我們遠去了。
在人類社會中,秩序從來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孔子在回答齊景公問政時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秩序就必然存在。遵守秩序是使社會和諧、安定的必要條件。個人要在有序的社會關系中,在與他人的相互依存、合作中去求取生存、發展、創造,并取得自己作為人的終極意義和價值。
因此,當人們驚訝于當今的學子說“孔融為什么讓梨?因為大的梨是壞的”的時候,當人們反思競爭使得傳統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的時候,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后”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重拾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其意義不言而喻。
(二)儒家文化提倡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儒家文化中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儒家理想人格所提倡的自強精神的深刻寫照。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為之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提出“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究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對國家民族而言,這種自強精神重視社會和他人價值,重視為國家社稷之大我而克制個人之小我,重視民族的大志大氣與大德。 對個人主體而言,這種自強精神即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正是剛健篤實、自強不息的精神,形成了中國人民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推動了社會的不斷發展。
同時,這種自強精神不僅要有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之志與浩然之氣,而且需要砥礪意志和自我磨練。儒家強調的自我磨練重視培養人的道德精神,自覺承受物質貧困和身體勞苦。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因此,儒家在道德實踐中能夠擺脫小我的局限,自強不息,剛健進取,造就了中國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在當今社會變遷日益迅速的時代,人們經歷了經濟的繁榮帶來的物質滿足和快樂,但也見證了不公平和不平等導致的種種悲哀。對有些人來說,社會責任感似乎成了生命中不堪承受的負擔。所以應積極倡導儒家君子敢于承擔的社會責任意識,并將其變成一持久發展的重要基礎。大學生若能以此為導向來確立自己的個人理想,使個人理想服從社會理想,個人愿望服從社會需要,創業維艱,奮斗以成,就不會去追逐浮華的生活,不會被挫折所阻撓,自覺抵制物質誘惑,控制過激行為,避免犯罪行為的產生。
(三)儒家文化注重修身養性
《大學》說:“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個涉及道德理想的宣言表達了儒家的一種信仰,而且它很自然地表達了如下一系列道德推論:修身被視為齊家的基礎,齊家同樣又成為治國的前提,而只有治國之后才可做到平天下。所以世人不論高低貴賤,都必將通過修身這種道德方面的努力,積極投入到實現自我這一人類的共同事業中去。《大學》設計的教育方案之所以賦予修身樞紐的地位,是由于人們認識到,人類的發展壯大端賴此種社會群體的自我評判意識。促使儒家學者把修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的并非是道德理想主義或教育樂觀主義,而是信仰,即相信通過每個人的不斷努力可以改善提高人類總體狀況,所以,他們將道德教育的大廈奠基于修身之上。
修身的基礎是對自覺性的高揚,是獨善其身的人格理想。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以至誠明大德,這是人之標志。不明德則不能為人,不至誠則不能明德。秦簡《為吏之道》首句就是:“反赦其身,止欲去惡。”孔子認為,人之為善為惡,均不由人,這是由內動力決定的。既然由己不由人,那么,時時、處處、事事為仁為善就要靠高度的自覺性。這種自覺性至今仍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作為人,如果不遵紀守法,就會給社會、國家造成危害,自己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孔子還提出了修身養性的方法,即 “行己有恥”,要求人們要明辨是非、善惡,行為要知恥而有所約束,聞過則改,見賢思齊。孟子也強調知恥對于做人的重要性,說“恥之于人大炙”,并提出了氣節修養的最高境界,即“浩然之氣”。
因此,儒家認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人格價值相比,道德價值和人格價值更為重要。孔子的“殺身成仁”之說和孟子的“舍生取義”之悟,就是儒家為了保全仁義道德價值而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典型表述。《孟子》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指出了維護人格尊嚴比求生更重要,而“所惡有甚于死者”則說明人格尊嚴超過了生命價值。
在當今市場經濟沖擊下,校園里的攀比之風和社會上盲目追求物質利益的不良之風也動搖了眾多學子純潔上進的思想,使他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錯位,為名利而舍棄人格尊嚴。而在儒家文化中,“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其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理想人格對于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不良行為具有明顯的糾偏作用。
(四)儒家文化強調和諧誠信
儒家文化致力于維護人與人之間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向往致中和、外內和順、群居和一、咸和萬民的境界。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點突出了和的地位和價值。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實現社會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線。從修身以實現人際和諧,到治國以實現群體和諧,至平天下以實現天人和諧,是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中心價值系統。人際和諧既是人們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群體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核心;天人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最高理想境界。
儒家文化認為要實現和諧就應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與人之間要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要克制自己的利欲之心,為人處事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行為準則,在生活中要不計較個人得失,寬厚待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則是對寬容精神的形象概括。
儒家文化倡導的和諧精神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當前,個人主義思想在部分大學生身上表現比較突出,比如強調個人奮斗、個人價值,使個人的奮斗目標與社會的發展目標脫節;強調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忽視他人、集體和國家利益。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過分強調競爭、排斥,甚至你爭我奪,忽視合作,造成人際關系緊張。一些大學生甚至為了評上各種先進、獎學金或入黨而展開不正當的競爭。緊張的人際關系和不正當的競爭引發的校園兇殺案并不鮮見。和諧觀可以對市場經濟誘發的過分重利等觀念和風氣起調節和抑制作用,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多元互補的精神風貌,避免因緊張的人際關系和不正當的競爭所引起的犯罪事件的發生。
儒家文化的另一個核心要素是信,認為人無信不立。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 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千古誠信準則,更為中國人深記并堅定地實踐著。《論語·學而》說:“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孟子》云:“圣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敬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家庭內部的溝通同樣要信:“天地合而后萬物興焉。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取于異性,所以附遠厚別也。幣必誠,辭無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婦德也。”信也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誠實守信是人們互相協作的一個基本條件。加強大學生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和協作意識,社會才會真正和諧。
(五)儒家文化主張貴公賤私
儒家文化提倡大公無私、先公后私,“必先公,公則天下平”。孔子提出義以為上的道德至上說,孟子提出良貴說,認為人人都具有先天賦予的固有價值。對公、私的褒貶,奠定了公為善、私為惡的基本理念。這種貴公賤私的理念是對社會、對國家的負責,從本質上說,它所導向的是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孟子的“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凡天下未平治天下也,如欲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不豫哉”是一種浩然開闊、敢于承擔的精神,個體以天下為己任,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精神,這種精神洋溢著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君子有終身之憂”是孔孟的思想基調。孔子憂人格的頹廢,“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憂道義的沉淪,所謂“君子憂道不憂貧”。孟子的憂患之情體現在《孟子》一書中,書中“憂”字出現了27次。孔子孟子的憂患意識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君子有終身之憂”成為一切有為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強烈的憂患意識為愛國情感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成為中華文明不斷進取的強大原動力。
儒家既有深深的憂患意識,就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孟子則向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境界。孔孟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影響了眾多愛國之士,培養了他們對國家命運的深厚關注之情,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岳飛的“精忠報國”,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無不顯示了一種心憂天下的責任感和救世報國的愛國情。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幾座大山。而今天,“我的地盤我做主”、“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等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有些大學生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個人成敗得失的尺度,對物質享受的過分追求誘發和刺激他們去進行偷盜、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為此,用儒家愛國傳統和使命意識來培養大學生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淡化個人的榮辱得失,將有利于他們自覺抵制外界的不良誘惑和刺激,從而不偏離正常軌道,走向犯罪。
當然,儒家文化中很多是精華與糟粕的共同體,要辯證地看待。它落后、消極的思想觀念及社會心理根源于中國幾千年封閉的小農經濟、宗法制度、專制的官僚政治以及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本位的生活方式。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和避免儒家文化的消極影響。
二、寓優秀儒家文化于教育中
將儒家文化寓于教育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課程設置和校園文化建設。
(一)課程設置
既然儒家文化中的積極、消極因素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且往往從一個方面看是精華,從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那么,高校儒家文化教育就要盡可能地通過系統學習、了解和研究的方式進行有意識的滲透,以突出其目的性和傾向性,增強其積極影響的效應。然而,當今大學生對儒家文化了解狀況卻令人堪憂。《當代青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態度》一文中說: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本科生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關于“古代經史子集”的閱讀情況為:79%的人“偶爾翻閱”,13%的人“敬而遠之”,2% 的人“深惡痛絕”,只有6%的人說“愛不釋手”。 (下轉第303頁)(上接第298頁)因此,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確立儒家文化教育在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使其成為學校人文學科課程的一部分已經迫在眉睫。
儒家文化進入高校課程的關鍵是克服我國高校現有的學科專業限制,把儒家文化作為通識課,面向所有學生開設,提高大學生對儒家文化的理解。比如,可以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儒學史》、《中國古代人生哲學》、《中華倫理》、《修身與中華傳統文化》等必修課或選修課。
教材編寫要注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選擇儒家文化的精髓,古為今用。在教學中要把握好思想品德教育與單純傳授知識的界線,教學要適合大學生特點,做到在傳授知識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傳授儒家文化知識,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傳授中,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有機結合。教材要有針對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使用的教材要有所不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從學科專業入手研究儒家文化,從儒家文化角度研究學科專業,真正發揮儒家優秀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是一個以提供主流文化意識為主的社會場所,其文化環境充滿了對大學生的思想、意志以及健全人格形成的導向性和教育性。校園文化是在學校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全體人員所創造的,濃郁豐厚的校園文化所滲透彌漫的精神氛圍需要高校師生員工的整體努力,從而多方面將儒家文化糅合于校園文化建設中。
首先,校訓是辦學宗旨的具體體現,是校園文化和學校傳統的靈魂。許多院校的校訓皆從儒家文化中汲取養分,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香港中文大學的“博文約禮”、臺灣師范大學的“止于至善”。
其次,作為物化了的校園文化,學校建筑也同樣可以被賦予人文內涵,使其成為永久性的、潛移默化的教科書。現在很多高校都是用阿拉伯數字給學校樓房排序,而廈門大學的兼愛樓、敬賢樓、省身齋、囊螢樓、同安樓、群賢樓無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運用儒家思想創造培養學生所需要的人文教育環境的實例。同樣的例子還可以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宿舍樓看到。那里的每座樓的樓名都有鮮明的儒家文化蘊意,如仁齋、義齋、信齋、誠齋、明齋、實齋、文齋、慧齋、靜齋、莊敬樓、自強樓等,讓人真切地置身于儒家文化的熏染中。
另外,校園文化活動是儒家文化宣傳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舉辦有關儒家文化的學術講座、書評會、辯論會,開設儒家文化宣傳欄、開展知識競賽、名著欣賞等活動可以引導學生接觸儒家經典,逐漸加深對儒家文化的理解。高校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內、校外資源,設立學生實踐基地,組織義工活動、志愿者活動、參觀、社會調查等,用儒家文化精神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體會儒家文化的內涵,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促進知行轉化。例如,中國農業大學的社團峰云社,發揚登山精神、奧運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展現了當代大學生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努力奮斗、不怕吃苦的精神面貌;華南理工大學“清明義工”21年來參加義工活動累計已達11981人次,服務時數5萬多小時;南昌大學“十大魅力人物評選”則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揚儒家仁愛、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可以豐富他們的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質,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品位,使儒家文化精髓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總之,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巨大的影響。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展示優秀儒家文化的途徑和方法應體現多樣性、開放性、時代性和民族性。
當然,預防大學生犯罪不能僅靠儒家文化的宣傳和滲透,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如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 加強校園內部管理、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充分發揮司法機關的職能,注重打擊犯罪與預防犯罪相結合等。簡言之,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創造一個有利于大學生發展的環境,預防才能取得明顯效果。
注釋:
吳殿朝.大學生犯罪研究述要.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3).
米豐.關于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少年的現狀.http://www.61.gov.cn. 200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