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和 吳明艷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一般體現為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大學文化精神,包括其外在表現即校園文化環境和內在表現,即體現為高校及其師生群體的精神風貌、品格魅力與立身處世方式。本文從高校校園文化出發,分析了校園DV創作對校園文化及校園DV文化的重要影響及意義,并探討了當代大學生校園DV創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校園文化;校園DV文化;創作思考
一、高校DV文化及其意義
高校校園文化,一般體現為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大學文化精神,包括其外在表現即校園文化環境和內在表現,即體現為高校及其師生群體的精神風貌、品格魅力與立身處世方式。校園文化既有學校的歷史文化積淀,又有在校師生的文化素養與創造。高等學校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同時也是傳播和發展高品位文化的地方。高校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創造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的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傳播、創造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使命。鮮明的目標指向、強烈的時代氣息、先進的傳播使者、豐富的創造源泉共同構成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特點。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之前,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寢室文化等項目,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都大大擴展。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普及和發展,DV作為一種現代信息傳播工具,以其聲畫并茂、輕便靈巧、操作簡捷等優點,愈來愈受到當代大學生的青睞。時下,大學生群體的DV創作已形成帶有時代氣息的風尚文化潮。DV的出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就如同大眾傳媒之于大眾文化一樣,DV作為一種傳播工具,是校園文化傳播和對外交流的重要途徑,校園DV文化也逐漸成為富有生機的一種高校校園文化。較早風靡中國高校的DV作品《清華夜話》,通過對男女兩個學生宿舍的原生態記錄,刻畫了中國大學生的真實生存狀態,并通過互聯網傳播到了全國各高校,引起了大學生們的強烈共鳴,這預示著校園DV已經不再是學生的自發活動,而已經成為高校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校園DV立足校園,“用影像記錄青春,用青春來記錄影像”,透過學子的視角來詮釋社會、詮釋生活,展現青年學子的校園生活內容和心靈視野。如吉林通化師范學院學生創作的DV短劇《跨越》,描述的是一名做家教被欠薪的大學生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故事,體現了當代大學生主動轉變自身弱勢群體的積極向上的精神。“DV影像作為一種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個人化生產方式,被充分賦予了自由言說的權利……”通過DV,大學生們可以充分表達自我對世界的認識,也可以縱情宣泄心靈深處的郁悶與煩惱。無論是真實的紀錄片還是虛構的劇情片,大學生們自己動手創作影像,真正獲得了獨立表達的自由。自由的書寫產生自由的精神,而自由的精神正是校園DV文化最本質的特征,而且校園DV的活力、時尚、朝氣也代表了當代DV文化的另一種藝術風貌,因此當之無愧為真正青春的影像,能夠推動當前過于晦澀的DV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2,校園DV創作主要以普通學子的日常生活為主要影像內容,比如情感、貧困、考試、交往、社團活動、宿舍文化等,它恰如其分地填補了長期以來人們對校園日常生活文化表現的缺位,豐富了當代校園文化的展現形式和展現內容。在教育領域中,把校園DV文化整合到校園文化、社會學科、語言學習、地理等學科教學中,對于傳授適應21世紀需要的大學生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豐富多彩的DV創作活動,高校學生能在自主創新主體參與的同時,社會交往能力、組織運籌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貫穿于校園DV創作的一系列環節,如策劃、編劇、拍攝、配音、色彩、燈光、數碼編輯等,融思想性、創造性、藝術性、參與性、觀賞性、團隊性等美育要素于一體,非常契合新時代對大學生的美育要求。此外校園DV的建設性意義還體現在它擴大并拓展了現代大學校園文化的傳播廣度和深度。
二、高校DV創作思考
隨著數碼攝像機的普及,全國各大高校很多學生都在自發地進行創作,這種趨勢在大學生中與日俱增。盡管大量優秀的DV作品不斷涌現,但是目前國內大學生DV創作的潛力還遠遠沒有挖掘出來。大學生DV創作距離主流媒體的專業創作要求還有很大距離,還存在表現偏執的個人觀點,上升到專業的審美表現還不夠。很多大學生DV作品看似專業制作但還不夠專業,看似對生活的記錄卻沒有深入到生活的內部,看似在藝術上的創新卻顯出作品的膚淺和粗糙。筆者認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并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建議性解決對策,希望大學生DV創作的文化取向不要停滯于亞文化、泛藝術狀態,并且能助其取得健康發展與進步。
1.選題范圍狹窄,過多觸及消極、敏感題材。現在的校園DV以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劇情片為主,紀錄片和實驗片雖都有涉及,但數量甚微,而且這些劇情片大多以校園愛情故事為主。這些愛情故事普遍題材重復、故事繁冗、缺乏新意、脫離生活。DV創作選題不僅要源于校園,而且需要從校園中走出來,走向寬廣豐厚的現實社會。高校DV創作的指導選題要倡導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反映一些貧困學生艱苦樸素、勤奮好學的精神;反映深處逆境中的學生如何克服種種苦難,樂觀面對人生的生活態度等。部分作品應轉向描述普通人物的命運,探討社會現實問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及價值觀等,表現出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如紀錄片《生活邊緣》通過記錄“走鬼”(小商販)這一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的生活與生存狀態,深入揭示城管與小販難容的現象,探討市容與民生問題。
2.DV創作者的價值觀片面,需要增強社會意識和受眾理念。近年來,所看到的作品很多都思想取位不高,大學生校園愛情題材作品屢見不鮮;更有甚者,一味尋找刺激去拍鬼怪、宿命內容或丑陋現象,使作品完全失去了可傳播性和社會價值。如果把大學生DV創作的文化定位僅置于一般的玩興,那么惰性文化產品也就在所難免。問題在于這種層次形態與大學生群體身份并不相符,他們的DV行為可能是正在尋找一種更高的文化訴求,因此,他們的作品創作也就必須具備更高的社會意識,而不能脫離對受眾的關注。
3.DV創作過程中,學生創作比較粗糙,藝術探索還不夠,需要加強對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補進,尤其是要熟練掌握攝像要領及后期編輯制作知識。攝像最基本的要領是:畫面要平、圖像要穩、攝速要勻、視覺要清、變焦要準。但從學生的DV創作中可以看出,學生還未很好地達到“平、穩、勻、清、準”的基本要求。最突出的表現是畫面的穩定性差,畫面有時晃動得厲害;移動鏡頭或變焦鏡頭時鏡頭運動的速度不均勻,時快時熳,使得畫面節奏不能符合觀眾正常的視覺規律;鏡頭景別變化組合不夠豐富,大量使用長鏡頭述事。缺乏在后期畫面剪輯、音樂與音響、包裝等工作過程中需要的視聽語言理論知識。非線性編輯系統素材來源多樣化,各類視、音頻格式的兼容問
題突顯出來,學生必須對視音頻編輯軟件運用較熟練、掌握各類視音頻格式的轉換,才能提高編輯的效率。在DV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可以利用到很多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包含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畫面語言、音樂音響語言、聲畫結合、聲畫對位、聲畫同步等理論知識,因此大學生需要加強對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補進。
此外校園DV基本上是對主流媒體流于表面的刻意模仿,缺乏新意。DV的發展趨向并不一定都要找到電視及相關專業化的歸宿,民眾化的DV創作并不排斥對藝術學、傳播學、新聞學、美學等相關知識的補進,我們雖然不希望學生故意與主流媒體對抗,但是希望學生多做藝術性的探索,在題材選擇上更加豐富。
4.DV作品缺少播放平臺,忽視傳播價值。大學生DV創作的蓬勃發展是信息社會和時代文化發展的一件新事物。就DV信息的傳播現象來說,它不僅體現了大眾文化的時代性、社會性、多元性和互動性,也體現了傳播學理論向大眾信源論發展的趨向。相對于大學生文化群體,這個高知型DV創作群及其文化新事物的興起,也代表著一種社會文化新生機,是值得我們肯定和關注的。然而據調查,目前很多大學生DV作品完成后,主要是在同學之間流傳,也有部分學生把作品放到互聯網上進行網絡傳播,真正參加各種DV比賽的作品很少,雖然在本校具有知名度,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忽視了傳播價值。因此各高校及相關部門應強化對校園DV作品的宣傳、管理和資助,拓展融資渠道和資本運作的空間,拓寬傳播渠道,形成健全的節目市場,實現校園DV自身價值。
5.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是DV策劃制作的重要保證。一個真正的團隊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其成員之間的行為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并且能很好合作,追求集體的成功。因此DV創作成員分工應按個人所長設置有策劃、攝像、主持人、后期編輯等職位。首先,當有了好的創意后,應該主動與文字功底強的同學合作,精心打造劇本,然后聯手創作,使作品越來越精致、專業。其次是要大量地觀摩影片,學習優秀導演的創作特色,并為我所用,最重要的是要多與專業老師溝通,在他們的精心指導下認真制作。
6.缺乏對DV作品的評價機制。大學生DV創作雖從規模和數量上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即便在校園或社會團體,也僅注重作品的匯集與展映,而對大學生群體的創作組織與引導仍是一個薄弱環節,尤其是在對作品的評論與反饋機制方面更是一紙空白。當代校園DV在某些方面的話語表達缺失,其帶來的嚴重后果就是誤導社會,造成人們對于校園形象的誤讀,不足以形成人們對現代大學校園生活準確全面的認知。應該說,多種因素制約了青年學子們介入社會生活的多元視角和寬廣眼光,于是出現了校園DV影像話語多元表達的缺失。因此,為加強對校園DV創作的規范和引導,相關組織和管理部門一定要建立和完善校園DV作品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校園DV作品在題材與主題、策劃與創造、技術指標、攝像藝術及剪輯制作等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并在作品創作和傳播過程中加強審查和監管。
作為DV創作群體中一支最活躍的創作群體——高校大學生,不應僅局限于把手中的DV作為記錄的工具,更應將DV作品提高到審美層次。高校DV文化現象應受到學校與教育部門的關注,在新媒體時代,如何正確引導高校DV文化健康發展目前尚屬新課題,我們期望將其列入對學生的德、智、體、美教育的典型加以研究,以開創學校教育的新局面,讓DV創作這個校園文化的新貴族,擔負起校園文化內涵和精髓與時俱進的使命。
注釋:
①董小麟:《全方位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團學時空。
②韓鴻:《影像的大眾生產與意義解讀》,《文藝研究》,2002年第5期:第106-111頁。
[參考文獻]
[1]藍凡.電視藝術通論[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5
[2]抗文生,崔向平.DV在教學中的普及應用[J].教育信息化,2005(10).
[3]抗文生,張瑋.對大學生DV創作中亞文化現象的思考[J].東南傳播。2008(09).
[4]陳丹青雜文訪談集草.退步集(精彩章節)[OL].http://book.sina.com.cn/nzt/his/1112261144-tuibuji/.
[作者簡介]王相和(1975—),男,通化師范學院物理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技術應用;吳明艷(1985—),女,吉林省白山科學技術協會,研究方向:教育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