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一
好萊塢對金融危機起因也有間接責任,好萊塢的影片有大功于華爾街。《華爾街》(1987)便是一部弘揚華爾街主旋律的大片。影片主人公的原型是伊萬·伯斯基,一個靠內幕交易發財的大盜。但主演邁克爾·道格拉斯卻把他演得英姿勃勃、氣宇軒昂,像位蓋世英雄。《華爾街》的一句臺詞“貪婪就是好”成了深入人心的名言,幾代有志青年為之傾倒。好萊塢就是這樣可以把反面角色演成讓人心儀的正面形象。
與《華爾街》相比,影片《名利大戲場》對華爾街人物的刻畫更為深刻。梅格·瑞恩在《名利大戲場》中扮演了一個狂野女人,將華爾街英豪玩于股掌之中:一個來自美國南方相對“落后”地區的“村姑”單槍匹馬殺入紐約曼哈頓,憑借自己的容貌、青春和心計,成功寄生于華爾街的寄生蟲身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影片中的男女關系也折射了資本市場。情場與賭場一樣:人欲橫流。美國資本市場的權錢交易和錢色交易似乎是:游龍戲鳳,游鳳戲龍。只是《名利大戲場》始終沒有正面介紹華爾街內部的階級斗爭,所以《名利大戲場》雖是一部批判的影片,但對華爾街并沒有殺傷力。
華爾街的工作目的比較單一,只認定一個方向,就是追逐最大利潤。保爾森這些人不僅嘴上不承認錯誤,而且心里也不會承認錯誤。如果他們心里有太多的思想斗爭,那么根本就坐不上第一把交椅。常人是小壞小惡,華爾街的人則是大壞大惡。老大沒有思想斗爭,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員也很少有思想斗爭,有思想斗爭就來不了華爾街,至少是不能在華爾街久留。大概這也是華爾街的電影故事難拍的原因之一。
關于華爾街,也有人寫書反戈一擊的,其代表作是《黑天鵝》和《最后的大亨》。但這些作品很難被搬上銀幕,因為它們是紀實性的,主要講的是市場和經濟,很少往深處講人,很少觸及人的靈魂深處。
不過,以好萊塢影視工作人員的聰明才智,華爾街的題材再難,他們都應該能夠拍好這個題材的經典影片。二戰中大屠殺的題材難度應該不亞于拍華爾街金融大盜的難度,但好萊塢的藝術家知難而上。
電影的影響太大了。斯大林認為,電影是最重要的藝術形式。很長一段時間內,蘇聯公映的每部影片都要經過斯大林親自看過同意后才能公演。在斯大林的“指導”下,歌頌斯大林的電影居然拍得很好。《列寧在1918》和《列寧在10月》中斯大林的形象都很正面。斯大林召見過扮演斯大林的演員,直接問:“你打算怎么扮演斯大林?”很刁鉆的一個問題。演員答:“按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去演。”多么富于智慧的回答。好萊塢是否也可以按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來演“金融好漢”的故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人們對華爾街的印象很差,有可能是歷史上的最低點。好萊塢應該把金融佬的正面形象改變過來,把顛倒的歷史再重新顛倒過來。▲(作者是社科院法學所兼職教授。)
環球時報200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