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 焰
在全球變革的背景下,中國加快低碳經濟轉型勢不可擋。中國也正在做出這樣的努力。
這些年,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在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10年,中國的萬元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減少10%。在“十一五”前三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已累計下降10.1%,相當于節約3.13億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7.58億噸。國家還強制關閉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鋼廠、小煤礦等,數量達數萬家。
最近,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推出市民自愿“碳中和”活動。在機場、商場、公園等人群密集的地點設置碳補貼服務點,幫助市民更方便地認購碳匯,出資1000元的機動車車主,將獲得一年的綠色出行車貼,認購款進入中國綠色碳基金,用于在長城腳下植樹。今年8月,北京環境交易所完成了中國首筆自愿碳減排交易。這兩個例子,說明中國自愿減排的意識在悄然萌發。
中國在節能減排上所做的努力和成就,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相比都毫不遜色。對此,國際社會應該給予認可。同時,應該看到,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的成效殊為不易。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口眾多,占世界人口的21%。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多美元,還有1500萬貧困人口,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中國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1999年到2008年,中國發生自然災害252起,死亡人數1.13萬人,受災人數10.48億人,經濟損失高達750.49億美元。根據IPCC的報告,一旦全球氣候變暖超過臨界值,發展中國家的損失將最為嚴重,而中國是最易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適應氣候變化的任務十分艱巨。
筆者打過一個比方,國際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和社會形態都高度成熟,好比五六十歲的老人。他們不干重活,技術先進、能耗很低,70%的排放都來自消費部門。中國則是這個國際社會大家庭中的壯勞力,20來歲小伙子,干活多,自然吃得多。我們還不太富裕,處在成長發育的階段,吃的是粗糧,以煤為基礎,因此排放自然就高,而且主要集中在工業部門,減排壓力和難度遠遠大于發達國家。所以,國際社會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減排責任,就必須要提供相應的幫助,幫助年輕人改變膳食結構,提高作業技能。否則又要發展中國家加工制造,干重活,又不允許發展中國家增加排放,這在經濟和道義上都是講不通的,也不利于解決實際問題。
地球只有一個。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83萬年來的最大值,20世紀是過去兩千年來最溫暖的100年,這是所有在地球上居住的世界大家庭成員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向低碳經濟轉型,是當前市場環境下社會發展的必然潮流趨勢。中國現階段正向這一方向發展,需要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發達國家的轉移支付是國際氣候合作的基本前提。氣候變化與減排本質上是一種全球性公共品,要由各個國家政府共同來提供和買單。無論從歷史排放、人均排放和責任能力上看,發達國家都應該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轉移支付。
其次,技術進步是解決氣候與減排問題的根本途徑。中國的能源效率是美國的1/3,是日本的1/6,差距也主要在技術上。發達國家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支持。
第三,美國式的高消費今天已經走到了盡頭,改變消費模式是解決氣候問題的必然要求。
第四,市場化手段是解決節能減排問題的有效辦法。大力加強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這是當前亟需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運用市場化手段解決節能減排問題,是政府除行政手段之外的另一重要方式。關閉小鋼廠、小水泥廠、小電廠、小煤礦需要的是行政力量,而要實現轉移支付、技術進步和改變消費模式,更多需要借助市場力量。中國應該推進用市場化手段解決減排問題,使那些投入資金技術減少排放的企業得到補償與獎勵,那些不進行技術改造超額排放的企業受到懲罰,形成自下而上基于價格信號的調節機制,從而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的流向。▲(作者是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本文根據其在“中美低碳經濟會議”上的講話整理而成。)
環球時報200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