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國
中圖分類號:S81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1-0018-01
關鍵詞:鹽堿化;原因;綜合防治
鹽堿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為9913萬公頃。農一師墾區地處塔里木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使塔里木墾區土壤鹽堿化非常嚴重。
氣候條件:農一師墾區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夏季地表水分蒸發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層。
地理條件:地形部位高低對鹽堿土的形成影響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也就與鹽分的移動和積聚有密切關系。從大地形看,農一師墾區地處塔里木盆地,水溶性鹽隨水從高處向低處移動,鹽堿土主要分布在內陸盆地。地下水:地下水影響土壤鹽堿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農一師墾區地處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河道水側滲,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容易積鹽。耕作管理的影響:墾區內有些地方澆水時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區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積鹽,使原來的好地變成了鹽堿地,這個過程叫次生鹽漬化。
研究鹽堿土的形成、分類和特性,認識和掌握鹽堿土的水鹽運動規律,目的不是認識鹽堿土,而是為了改良利用鹽堿土和防治土壤的次生鹽堿化。
防治鹽堿化的途徑和措施很多,但以綜合治理最為有效。
(一)以防為主、防治并重
土壤為次生鹽堿化的灌區,要全力預防。已經次生鹽堿化的灌區,在當前著重治理的過程中,防、治措施同時采用,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得到治理以后應堅持以防為主,已經取得的改良效果才能鞏固、提高。開荒地區,在著手治理時就應該立足于防止懇后發生土壤次生鹽堿化,這樣才能不走彎路。
(二)水利先行、綜合治理
土壤鹽堿化的基本矛盾時土壤積鹽和脫鹽的矛盾,而土壤鹽化的基本矛盾則時鈉離子在土壤膠體表面上的吸附和釋放的矛盾。上述兩類矛盾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含有鹽分的水溶液在土體中的運動。水是土壤積鹽或堿化的媒介,也是土壤脫鹽或脫堿的動力。沒有大氣降水、田間灌水的上下移動,鹽分就不會向上積累或向下淋洗;沒有含鈉鹽水在土壤中的上下運動,就不會有代換性鈉在膠體表面吸附而使土壤鹽化;沒有含鈣鹽水的存在,就不會有鈣置換出代換性鈉的關鍵。土壤水的運動和平衡是受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發所支配的,因而防止土壤鹽堿化必須水利先行,通過水利改良措施達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于上行水流,導致土壤脫鹽,并為采用其他改良措施開辟道路。
鹽堿地的綜合治理:一是在治理的對象上,不僅要消除鹽堿本身的危害,同時必須兼顧與鹽堿有關的其他不利因素或自然災害,把改良鹽堿與改變區域自然面貌和生產條件結合起來;二是在治理上,要采取綜合治理措施,不能只片面的注重某一單個方面的措施。防治土壤鹽堿化的措施很多,概括起來可分為:水利改良措施、農業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和化學改良措施等四各方面,每一個單項或單方面措施的作用和應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總之脫鹽一培肥一高產這樣的鹽堿地治理過程看,只有實行農、林水綜合措施,并把改土與治理其他自然災害密切結合起來,才能徹底改變鹽堿地的面貌。
(三)統一規劃、因地制宜
土壤水的運動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支配的。要解決好灌區水的問題,必須從流域著手,從建立有利的區域水鹽平衡著眼,對水土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綜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鹽系統對上中下游作出統籌安排,分期分區治理。
(四)用改結合、脫鹽培肥
鹽堿地治理包括利用和改良兩個方面,二者必須緊密結合。首先要把鹽堿地作為自然資源加以利用,根據發展多種經營的需要,因地制宜、多途徑的利用鹽堿地。除用于發展作物種植外,還可以發展飼草、燃料、木材和野生經濟作物。爭取做到先利用后改良,在利用中改良,通過改良實現充分有效的利用。
鹽堿地治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收獲高產穩產,把鹽堿地變成良田。為此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脫鹽去堿,二是培肥土壤。不脫鹽去堿,就不能有效地培肥土壤和發揮土壤地潛在肥力,也不能保產;不培肥土壤,土壤理化性質不能進一步改善,脫鹽效果不能鞏固,也不能高產。可見兩者密切相關,并是墾區建設高產穩產田地必由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