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在亮 彭壽波 張 宜
中圖分類號:F830.99 F83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2-0094-02
金融生態是近年興起的一個概念,目前人們對金融生態的論述主要表現在金融生態對金融發展的重要作用上,本文試圖通過論述金融生態的內涵和金融危機與金融生態的相互關系,來說明金融生態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在處理金融危機過程中的加強金融生態建設的措施及其重要性。
一、關于金融生態
“金融生態”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博士于2003年提出的,他首次將生態學概念系統地引申到金融領域,并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發展問題?!敖鹑谏鷳B”概念一經提出,即引起了金融經濟界的廣泛討論。
關于金融生態的概念,金融經濟界有以下觀點:中國人民銀行蘇寧認為,金融生態是借用生態學的概念,來比喻金融業運行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清華大學教授宋逢明認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能夠促進金融業的健康發展,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反過來又能夠有力地支持、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良好的信用環境有兩個標志,一個是公司治理的完善,另一個就是政府對于商業銀行信貸活動不再采取強烈干預。外部金融生態環境的改變不能靠銀行來進行,銀行只能解決自己的公司治理問題,只能解決自己的風險管理問題,只能解決自己的金融創新問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和整個社會來推進。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認為,金融生態是金融結構和金融活動所面臨的由政治、社會、文化、意識形態、體制條件、政策約束、微觀基礎、法律法規、傳統習慣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環境條件。這些因素所構成的環境條件對金融機構的業務行為、經營效果、績效評價有著各種各樣的牽制和影響。
除了上述觀點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金融生態是一個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金融生態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和逐步完善的系統。
上述關于金融生態內涵的觀點可歸納為以下類別:一類認為金融生態是影響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如蘇寧、王松奇等:一類認為金融生態不僅包括外部環境,也包括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內部因素,如宋逢明等。
二、關于金融危機產生的金融生態解釋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征是人們基于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損失等。由于現代經濟的全球一體化經濟特征日益明顯,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作用日益突出,因此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會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使經濟增長受到打擊,甚至有些時候還伴隨著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以及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
在全球金融發展的歷史上,共出現了九次比較嚴重的金融危機:
世界上最早的金融危機是1637年的荷蘭“郁金香熱”。在1636至1637年期間,人們不僅買賣已收獲的郁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買賣1637年將要收獲的球莖,球莖的期貨市場就這樣誕生了。由于剛剛形成的期貨市場沒有明確的規則,對買賣雙方都沒有什么具體約束,使得商人們有可能在期貨市場上翻云覆雨,買空賣空。這更使得已經被“吹”得很大的郁金香泡沫,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郁金香泡沫的高峰時期,其價格相當于一棟豪宅,相當于荷蘭人平均年收入的十一倍。隨著郁金香泡沫的破滅.其價格一瀉千里,暴跌不止。普通品種的郁金香甚至不如一只洋蔥的售價。郁金香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舉世聞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蘭全國的經濟陷入一片混亂,加速了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的步伐。郁金香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后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第二次金融危機是1720年的“南海泡沫”。17世紀早期,當時南海公司通過與政府的合作,取得了承銷政府債券的經營特權。由于當時英國經濟興盛,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因此,為牟取公司利益,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飚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從而導致泡沫越滾越大,后來由于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第三次金融危機是1837年的美國經濟恐慌。由于美國總統杰克遜關閉了美國第二銀行(美國中央銀行),并將美國財政資金、貴金屬由第二銀行轉移到其他州立銀行,分散了儲備,削弱了對銀行業和經濟的監管職能。使得在美國在1837年爆發了經濟恐慌.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只诺脑蚴嵌喾矫娴模嘿F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以及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這以后又相繼發生了幾次金融危機。其中第四次金融危機是1907年的銀行危機:第五次金融危機是1929年的大崩潰;第六次金融危機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第七次金融危機是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第八次金融危機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第九次金融危機是2008年9月的美國次貸風暴,就是離我們最近的這一次。
雖然上述金融危機的產生背景、歷史影響、表現形式各異,但歸結起來,上述金融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市場缺乏有效監管,導致風險積聚,根本原因是金融生態建設滯后,難以適應金融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從而導致金融市場發展結構不平衡,風險集中爆發。
三、金融危機對金融生態的雙重影響
1金融危機對金融生態具有破壞性的影響,每次金融危機的爆發,都是對金融生態的一次洗禮。金融危機對金融生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危害實體經濟,導致國民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衰退,從而危害到金融業賴以生存的經濟環境,使金融生態遭到破壞。二是嚴重損害了市場信心,使金融市場在短期內難以重振,而要消除金融危機的影響,培育市場信心,短則需要一兩年,長則需要十年八年。
2在金融危機爆發后,政府通過采取消除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一系列措施又可促進金融生態的改善。金融危機過后,金融生態的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在消除危機的過程中,政府針對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定,為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每一次金融危機的產生,背后總有影響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羈絆存在,為了實現金融經濟的螺旋式發展,每一次金融危機的消除是伴隨著“羈絆”的清除而發展的。最著名的例子就如1929~1933年的金融危
機中,美國政府于1933年頒布了《聯邦證券法》,這部法律的頒布具有重大意見,它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規范證券交易的法律,使以往放任自由發展的市場第一次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監管,它要求所有的新股發行都必須在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而且必須披露特定的信息。
其次,政府進一步加強對市場的監管,促進市場有序發展。在1987年,美國發生“黑色星期一”金融危機時,市場處于極度恐慌之中,危機的關鍵時刻,紐約證券交易所在一天時間內下跌了20%,比1929年危機時“兩天下跌23%”的下跌幅度更為猛烈。為化解金融危機,美國政府采取了下列穩定市場的措施:一是政府鼓勵大企業回購股票,提升市場信心;二是美聯儲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及時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避免了主要企業因流動性緊張而倒閉,引起多米諾骨牌的風險。在處理金融危機過程中,政府對市場所采取的有效監管措施,不僅有利于為消除市場恐慌,化解市場風險,而且也成為世界各國的經驗參照,有利于確保金融市場整體健康發展。經過上述措施,到1991年4月,市場重新攀升到了3000點以上。
第三,在危機過程中,部分經營不善、不符合市場發展方向的企業紛紛倒閉或被兼并,而一批具有市場前景的企業逐漸走上前臺,從而優化了市場經濟結構。
第四,在危機過后,政府反思、調整了部分經濟政策,有利于實現經濟健康發展,促進金融生態的改善。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的爆發,其根本原因是墨西哥的經濟政策與其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墨西哥政府實行的將本幣貶值和自由浮動的政策,不僅未能遏止資本外流,反而使以外幣計價的債務不斷加重。在危機爆發后,美國政府給予墨西哥200億美元的援助,從而幫助墨西哥走出了金融危機困境。政府通過改進外匯政策、完善對金融體系的調控手段和機制,改善了墨西哥的金融生態,確保了墨西哥近年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四、對加強金融生態建設的措施建議
綜上,金融生態是金融發展的基礎,良好的金融生態有利于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實體經濟經過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后,金融生態有了較大的改善,但要使金融成為推動未來經濟繼續快速發展的源泉,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1在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更加注重加強金融生態建設,以實現金融生態的內在合理性和統一性為根本原則,促進金融市場可持續健康發展。從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歷史看,在金融市場快速發展時,國家往往會通過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來進行調控,以防止金融市場泡沫膨脹,而忽略了通過創新金融工具、完善法規、加強公司治理結構的監督來從根本上改善金融生態,從而使我國金融管理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要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完善金融市場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宏、微觀的風險管理,及時完善法規建設,加強公司治理結構的監督管理,以實現金融生態與金融市場發展的內在統一性。
2在發生金融危機中,我們要通過金融危機來發現經濟政策和金融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科學的加以改進,轉“?!睘椤皺C”。2008年的金融危機,從一定意義講,是格林斯潘之前持續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所導致的,通過了解、審視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就可避免重復再犯,降低金融生態持續遭受破壞的風險。
3通過擴大投資拉動內需是走出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但對整體經濟而言,投資拉動是短期內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而要確保經濟長效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均衡的經濟結構和有效需求,因此,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更要兼顧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為加強金融生態建設提供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