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枝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1-0106-02
摘要:教學效果基本上取決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欲望和認識,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本文主要從個性張揚式、相機點播式、生活體驗式、專題研討式四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嘗試。開闊課堂教學新視野、新路子,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讀書論課,主演課堂,用自己的腦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發揮他們的個性,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化學;課堂教學;應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教育與其他領域一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了使21世紀的公民更好地面對社會發展的挑戰,在學科教育領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課程與教材改革。化學課程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正在積極進行課程改革,制定并在推行新的課程標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化學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而有效地落實這一目標的關鍵,是積極主動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在化學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近年來化學教學改革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但就總體而言,長期的化學教育只注重于知識的傳播,輕視能力的培養,學生以接受學習為主,對“講、記、背、練”的方式習以為常。圍繞應試展開的重復演練日趨嚴重。重結果,輕過程,重間接經驗的傳播,輕視或忽略了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經驗,學生缺乏動手實踐和探究的機會,分析解決問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的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研究性學習。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學習和社會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通過主體性的探索、收集和處理信息,研究和討論,求得問題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過程,養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提高創造能力,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的活動過程。是一種學習方式,也可稱為探究性學習。
因此我想,在初中階段適時適量地融入研究性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懷著一顆向上的心,帶著一定的目的,主動積極地去體驗、去發現、去探索,學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中增進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效果基本上取決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欲望和認識,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針對不同的教材,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勢頭,用功學習,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所有參與和關心教育教學改革的人都覺得研究性學習好,但又都苦于中考和課堂內容還有課堂時空的壓力,深感在課堂教學中廣泛而有實效地進行研究性學習沖突較大。我在務實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對研究性學習方式拓展課堂教學作了如下一些嘗試。
一、個性張揚式
“無個性即無人才”。縱觀人類發明史不難發現:富于創新的人大多是有個性的人,有個性的人往往是有價值的人。毋庸置疑:有價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所言:“個性化教育將成為21世紀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學生個性的發展,特別需要有個性化的課題教學方式為基礎。本人每節課前要切實做好“三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但每節課的進行,絕不把“一廂情愿”的事先備課強加給學生。而是允許學生選定哪些東西詳講略講,允許學生隨時提問,允許學生相互辯論,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刻意張揚學生個性,帶有鮮明“以學定教”特色。
例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播放閱讀教材后,讓學生暢談交流,教師適當點評:
1你讀懂了哪些?讀懂得講出來,其他同學看法又如何?
2哪些地方你不懂?哪些同學可給予解惑幫助?
3你喜歡哪些試驗設計?哪些試驗值得改進?為什么?
4哪些性質的應用較廣泛?哪些性質的應用還可進一步開發改進?為什么?……
實踐發現,放手讓學生自學并交流自學收獲,學生學習勁頭十足,思維活躍,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了尊重;自學收獲的個性化行為,精彩處教師大加肯定贊揚,不妥處教師巧妙點評妥善處理,學生在興奮中張揚了個性,在辯論中梳理完善了知識,發展了能力,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賞析、辯論有時“越扯越遠”,時有影響教學進度的威脅。此時老師不僅不可單純為了完成預先“備課”的教學任務而打斷學生,而且應刻意鼓勵、妥善引導。因為此時正是學生思維想像活躍的時
候,也正是老師可遇不可求的時機。看似“扯遠”,實則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心理都得到了鍛煉和發展,積極性受到了保護,個性得到了張揚,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終身發展,那是無法用“一堂課任務”來比擬的。
二、相機點播式
完全可以這樣說:大部分的學生都能自己學懂“內容”,但他們往往存在細小缺陷或技能不夠;另外,一些天賦較好的學生學習常規課堂知識往往只需要他們同伴的時間,這就意味著老師必須搞清楚剩下的2/3-1/3的時間他們將干什么,老師既要關注學生學得“多”,學得“對”,還要兼顧一部分學生學得“不同”。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誘導學生“自主”穿插恰當的“點撥”就顯得非常必要。
例如:裝有5%過氧化氫溶液5ml的試管,在酒精燈外焰上加熱,然后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入試管內,帶火星的木條沒有復燃。請同學們思考其原因。學生們都在認真思考,過了一會兒,李果同學舉起了手。他的答案是:氧氣中混有水蒸氣。他回答的非常正確。李果同學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學生,就是有點貪玩,上課最多聽十分鐘的課,下課就更不用會自己主動看書了,成績中等偏下。于是,我就乘機對李果說:“大家都沒有想出的問題,結果你經過思考得出了正確答案。由此可見,你是位非常聰明的學生。如果你課堂上能堅持用二十分鐘的時間聽課、做習題,那么你的成績會更好的,老師和同學都相信你。從次,李果同學上課非常專心聽講,積極主動參加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中,并且充分利用課下的時間努力學習。經過努力,他在中招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化學取得了49分的好成績。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相應地,學生之為學,也不全依賴于課堂及教師,而是以課堂為核心的多方滲透。因此,老師的工夫就應表現在以其特有的智慧和魅力,讓學生帶著課前學習的問題進課堂,經點撥“松穴”后,學生輕松喜悅地又帶著新的求知欲望活躍在課堂之外。從而使有限的課堂,發揮超越時空的功效。這就需要“相
機點撥”。這與“知識交代型”的教法和“知識容器型”的學法是大不一樣的。
三、生活體驗式
生活體驗式就是每學到一知識就設法誘導學生與自己身邊的實際生活、所見所聞發生聯想。一旦所學的東西被派上“用場”或遇上“遺愁”時,學生求知的盡頭會更大,躍躍欲試的要求會更強烈,對于改革課堂,延伸課堂,激活知識,發展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王勇勝同學在學到“電解質溶液”時,便想到了生活中身邊有很多關于溶液酸堿度“PH”的問題。回家后,他就立即做了“家庭小實驗”——“測定雨水的PH”、測“洗衣機排放水的PH”。他發現家里的全自動洗衣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漂洗時不論衣物多少,漂洗的次數老是一樣,用水量老是一樣,漂洗清潔度卻大不一樣,這在節約用水和漂洗干凈與否等方面極不科學。能否通過探測漂洗液的PH來準確控制漂洗次數和用水量呢?于是他立即開展了“洗衣機PH‘眼睛自動控水”研究。盡管該項目的研究一直有很多困難,但這一問題的發現和奇妙設想,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和重視。正如愛因斯坦說的好:“……我好像進入了有史以來的最佳學習狀態……”。
四、專題研討式
專題研討法是指教學實踐中圍繞一個特有疑難問題或某種普遍性犯難型決策行為,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分析思考,提出解難設想,力求達到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在形式上往往是通過相關案例的顯現,并對其進行多方面的研討、分析、理解、提煉和總結,達到解決問題并行成一種普通方法和規律的目的。成功的專題研討法后,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深遠的影響力。
例如“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這節課可能有很多老師輕輕一帶而過,本人在教學中,就“怠劇增加的私家車的喜與憂”與學生進行了專題研討:
1私家車的發展,與家庭個人帶來哪些好處?何利于國家?
2汽車排放廢氣中有害化學成分有哪些?
3汽車排放的廢氣中的CO2的危害為何不能低估?它是怎樣有害干環境的?
4汽車所需燃料分為哪些類型?動力能源非汽油不可嗎?如何開發?
5“汽車殺手”僅指排放廢氣?或還有其他?如何防治?
經過課堂師生的互動,大家一致認為:私家車的急劇增加是把雙刃劍:
(1)人們往往只關注了它有利的一面一方便了生活,拉動了經濟。
(2)大多數人淡忘了它缺損的一面——車禍顯性殺手、毒氣和溫室效應的隱性危害、化石能源的不可逆轉的加速減少……
對此,應取的態度是:每個人應該懂得自己所生存的環境的重要性,應該更好的思考如何應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環境,而不是僅僅想到汽車給我們帶來的放便和舒適,更不能只是想到駕靚車、出風頭,擺闊氣。
大家的思路是:力圖研制出不污染或盡可能少污染的汽車。駕車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確保安全,而不是號召人們不開車或少開車。
由此,同學們又展開了從自身做起應如何保護環境的研討。同學們都從自己的言行說起。有的同學說,應該向周圍的朋友、親戚講環保知識。有的同學說,買菜不用塑料袋,用提籃或布袋。有的同學說,對于廢品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可回收的垃圾,可以回收處理。有的同學說,刷碗時少用清潔濟,洗衣服時少用含磷的洗衣粉,減少水資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