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凡
感謝羅伯特·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讓我開始思考我在超市買完東西后,只加了10元錢就拿到了一瓶紅酒,是不是真的占到便宜了。事實上,付錢時我并不清楚它的味道如何,因為我以前并不知道這個牌子。僅僅10元錢而已,我沒有考慮我是否真的需要這瓶紅酒。我在想,我是不是又做了一回超市的價格實驗小白鼠?
我還想到每次在屈臣氏收銀臺結賬時,工作人員總是詢問是否要加一些錢換購某些商品。我知道經常會有人選擇換購,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還有,中國的星巴克,原先有小杯、中杯和大杯咖啡3種,后來杯子升級,出了超大杯,小杯不見了。這是不是告訴我們其實小杯咖啡是最劃算的?
看《牛奶可樂經濟學》之前,我不會思考這些事情,因為它們是生活里司空見慣的,甚至是“小”事一樁。但我現在卻體會到了用經濟學的眼光,觀察和思考日常生活的樂趣,甚至有些愛上經濟學了。
讀完《牛奶可樂經濟學》,我想告訴你的是:生活里,沒有什么是理所應當的。而經濟學不應該只是“可怕的圖表”,經濟學原理是隱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里的,等著我們發現它。當我們想對別人講述這些有趣的發現時,不應該只是拿出數據和圖表,而應該像講故事一樣。
就連作者也認為《牛奶可樂經濟學》成功的原因在于,通過解答日常生活里的有趣小問題,幫助讀者對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一旦掌握了這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人們就會克制不住地想要利用它去洞穿這個世界的所有真相。
那么,當我們真的像作者所說的那樣,用經濟學原理去探索生活和世界時,我們應該用故事化的視角去看待這一切。事實上,這種事情我們在孩童時代就干過。兒童會把事情編成故事,當他們嘗試理解生活時,會利用故事化的視角看待個人經歷,以此為進一步思考的基礎……如果他們不能以一種敘述性結構理解事情,就記不牢靠,以后也不能隨時拿出來細細琢磨。
只是隨著我們長大,這種“本領”就退去了,因為我們的腦子里充斥了過多的規則、公理和原則,開始對生活“見怪不怪”。
和以前編輯部推薦過的《怪誕行為學》一樣,這本同樣暢銷的《牛奶可樂經濟學》也可以稱做“問號書”。兩本書中談到的都是一些大家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事情,作者的做法是把句號換成問號。兩本書的區別是,《牛奶可樂經濟學》講的是“博物經濟學”,《怪誕行為學》講的是“行為經濟學”。
在問號向句號的轉換過程中,我讀到的是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弄明白“為什么雄海象比雌海象個頭大”,就理解了機會成本;弄明白“為什么打開冰箱時,冷藏柜會亮。冷凍柜卻不會亮”,就理解了成本效益原則……
此時,經濟學已經脫離了干枯的獨立概念,而成為一種思考方式。
我想,弗蘭克真的應該感謝出版社的編輯,給了這本書如此親民的名字,如果真的用《牛奶可樂經濟學》的英文原名直譯一《經濟博物學家:日常生活密碼的破譯研究》的話,作者這些諧趣的發現,將會被掩蓋在如此嚴肅的書名中,誰還有興趣拿起來翻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