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賤民”到“全球強國” 有多少理由讓世界唏噓
●本報駐日本、英國、德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孫秀萍 紀雙城 青木 陶短房 ●本報記者 王躍西 ●汪北哲 柳直
國慶60周年激發了世界全方位評說中國的興趣,而我們也因此突然間有了大量鏡子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在等級森嚴的印度,有媒體用受孤立的國際“賤民”和“全球強國”來對比一甲子前后的中國,奧地利《新聞報》則評論這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轉型”。世界這幾天對新中國60年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難以想象”,對于中國為什么能發生這種變化則陷入激烈爭論。在GDP、外匯儲備等大量數字面前,世界媒體普遍承認中國人“有慶祝的理由”,同時不少媒體也提出它們的憂慮和質疑,表露出不服氣,擺出一連串各自眼中的“中國難題”,日本一名學者甚至稱,“中國內臟”患上了疾病,應該提醒中國。中國學者金燦榮認為,中國現在的發展已經超越了西方的知識范疇。他們不理解中國是很正常的,而且中國的古代學說無法解釋現代,而現代學說還沒有產生,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己也沒解釋好中國。
中國成為世界一個支點
“中國一開口,奧巴馬和查韋斯都會關注。”韓國《東亞日報》29日評說新中國60年變化時用了這樣一個標題。文章寫道,“60年前可不一樣。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處于歷史上的最低谷。宣布建國的瞬間也響著內戰的槍聲。中國在60年的時間里克服了許多困難,如今赫然成為了世界的主角”。《印度時報》描寫中國60年的反差時用了如下兩個詞:賤民和全球強國。文章說,中國曾被視為一個“賤民”,冷戰期間被夾在美蘇之間,直到1971年才加入聯合國,擺脫孤立。“現在,它是一個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全球強國,它購買美國國債,在拉美和非洲搶購自然資源,在重大外交問題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列出了一組照片,用以講述中國60年的變化,其中有1958年大躍進期間中國農民修建煉鋼爐;1966年紅衛兵揮舞“紅寶書”在北京游行;1972年毛澤東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而出現的大量集裝箱;山西臨汾灰蒙蒙的天,象征發展帶來的環保災難;北京奧運會開幕時鳥巢映亮黑夜的煙花。加拿大《多倫多星報》29日一篇文章的作者自稱幾十年間多次來到中國。這篇題為“紅色中國一直在改變色彩”的報道用了三個短句總結中國的變化:“從共產主義到重商主義,從無神論到靈性論,從物質主義到環保主義”。印度NDTV電視臺評論說,“當今中國是一個支點,整個世界圍繞著它,無論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還是抑制一些無賴國家”。
加拿大《國家郵報》認為,60年間中國軍隊邁進與經濟增長并行不悖。文章說,60年前,當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列隊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時,兵員達500萬之眾的解放軍幾乎毫不起眼。數十年里,機動、后勤、火力及通訊有限的解放軍,更多的是作為穩定社會的手段,而不是外交政策的“鐵錘”。如今,中國已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頭號出口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階級意識被消費熱潮所取代,前紅衛兵如今討論的是國際金融市場而不是馬和毛。與國家一樣,解放軍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軍事更新。其兵員被裁減一半,規模仍居世界之最。但現在,解放軍裝備了先進武器、國產第三代戰斗機、短程及遠程彈道導彈,以及一支現代化的藍水海軍。不過,該國《多倫多星報》認為,中國最大的勝利不是軍事,而是中國現在已經成為G20俱樂部的一個主要玩家,它的人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1億中產階級有了房、車和股票。
韓國《朝鮮日報》在題為“中國慶祝現代國家成立60周年”的文章稱援引專家麗貝卡的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幫助提高了該國的全球地位。她說:“如果你看看(共產黨)革命的目標,即‘中國將站起來,中國將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的強大國家,中國將擺脫外國支配,從這方面來說無疑是成功了。”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稱,活力、生機、豐富的消費產品、時尚和享樂……我們無法把這些跟共產黨統治聯系起來,但在中國城市這些觸目皆是,從摩天大樓群到繁忙的餐廳和擁擠的商店,比我們的更大、更便宜。今天,中國人比60年里任何時候都享有更多自由,一種真正的法制體系初露端倪。頭一次你能感到一種人之精神的解放。
“60個理由”預言中國
世界第一大電視財經新聞頻道美國CNBS網站28日刊登了一篇專家文章。文章說,在新中國60周年之際,很多戰略家都猜測中國經濟將繼續發展,這名專家為此列出了看好中國發展的60個理由。包括:偉大的30年、真正的增長、全球恢復的領導者、人口、儲蓄、銀行力量、
環球時報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