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貞
摘 要:在初中生物科學探究的教學中,我們要科學加以運用,多加思考,有效避免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就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科學 探究 生物 教學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不斷運用科學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我們也應注意不能一味地不加思考地運用科學探究這種方式,對于科學探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筆者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科學探究不一定要遵循完整的探究過程
作為初中生學習方式的科學探究,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和領會探究所具有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并將所學的這種思維方法運用到新的學習任務上去。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只要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管參與到科學探究過程中的是某一個或多個環節都是可以的。
我們教師應允許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階段地開展不斷的探究活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進一步的探討后,學生仍有疑惑也沒有關系,因為對某一知識的形成是常常需要日后回過頭來反復驗證的,因此不必強求一次探究透,探究完。比如,中學階段的許多學生知道生命體是由細胞構成的,但他們往往不認為生命體也是由分子構成的,因為學生往往把分子與非生命物質聯系起來。許多學生對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自然選擇存在錯誤認識,如他們可能把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適應性變異理解成一種有目的的生物行為。只有通過進一步在教師引導下的親身探究,讓他們自己親自發現自己的已有經驗與新發現的現象或事實之間的不一致甚至矛盾沖突之處,他們才會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經驗和認識。這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是“順應”與“同化”兩方面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建構起來的這些新知識,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識”。
此外,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獲得的新知識有時學生很難理解。比如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的條件下進行、心肌的收縮是不受神經控制的等等這些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可能了解教師在說什么內容,也能夠理解其字面的含義,并在考試時能正確作出回答。但對于上述學到的知識,學生常常是半信半疑,很可能想不通,在他們后續的思維中則仍舊會按照自己原來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行事,或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要正確處理這種情況,唯一的途徑就是給他們更多的親歷的不斷的探究。
二、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注意要體現一定的能力梯度
初中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了大量的、豐富多彩的、類型各異的探究欄目與活動。還有專門文字說明觀察、調查、收集和分析資料、探究的一般過程、實驗方案的設計。另外,更有許多閱讀材料詳細展示了科學發展史上出現的一些科學探究的典型范例。如光合作用的實驗等等,較為詳細地展示了這些經典探究所經歷的典型過程和運用的主要方法,從而給學生提供了無限的啟發和想象。這些啟發我們在探究過程中,一般要沿著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一定梯度來設計探究活動,使學生逐步地掌握怎樣確定對照實驗的實驗變量以及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怎樣保證實驗變量的唯一性。
三、科學探究式學習注意應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差異
生物教學中的科學探究并不是為少數人準備的,而是更應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進來。有效的探究式教學更適合以小組為單位學習的方式展開,使每個小組成員能為本組的探究成果做出貢獻,使合作能力充分得以體現。應該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好學生才有能力開展科學探究,應該給每一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比較內向較少發言的學生,應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中來。在小組合作開展探究活動時,教師要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行為,注意引導他們注意讓每一個人都對探究活動有所貢獻,讓每一個學生分享和承擔探究的權利和義務。當然,對于某些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還要考慮利用其他時機,如開展生物課外興趣活動,給予他們一些專門適合他們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務。
四、在探究過程中注意加強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工作,在小組中,學生共享專業知識。在小組中,學生需要積極主動參與小組活動,與小組其他成員相互依賴、共同承擔責任,進行積極的良性互動,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勵和溝通。除了個人的一展所長外,還應該多傾聽其他人的思路與建議,學會審視自己的思維觀點,激發彼此的靈感并深化各自的認識。
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們合作、解釋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等。
總之,在初中生物科學探究的教學中,只要我們認真加以運用,注意其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馮莉.體驗生物科學探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永勝.中學生物實驗技能.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南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