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可愛
在新課改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每一個歷史老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學科知識,而且要具備寬泛的邊緣學科知識,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學生也才能融會貫通、受益匪淺,才能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一、文史不分家——巧用文學經典,提高歷史教學的情趣性
古今中外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正是歷史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材料,也是歷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大膽應用的教學輔助材料。例如,講到“詩仙”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特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齊聲朗誦《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種個性化的教學行為在讓學生感受“唐詩”文學魅力的同時,也讓歷史課堂更加生動具體,更加富有情趣。當講授“開元盛世”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借用杜甫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币约啊洞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通過“詩圣”這些愛國、憂民、真實的詩歌描繪,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唐玄宗統治前、后期社會面貌的巨大反差,也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傍P陽地多不打糧,磙于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和“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邁出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凰”。如此對比強烈的花鼓詞真實而生動的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后安徽鳳陽的巨大變化。
二、名言遍地花——巧用名言錦句,提高歷史教學的思想性
具有濃郁情感色彩的名言錦句,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生動素材?!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業精于勤,荒于嬉;行之于思,毀于隨”“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富避趨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等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能從道德修養的許多方面給學生以啟迪。教學實踐證明,在歷史課堂上廣泛使用這樣精練、優美、詩意般的文學語言會比單純的思想教育更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三、語文是老媽——巧用語文課文,提高歷史教學的生動性
語文學科作為百科之母,各科離不開它。語文知識的復習,有助于鞏固和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例如,結合《論語十則》來復習孔子是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史實;結合《陳涉世家》來學習秦朝末年大澤鄉起義的史實;結合《觀滄海》來學習曹操在東漢末年統一北方,繼而希望統一全國的不已壯心的史實;結合《蘆花蕩》(孫犁)來學習抗日戰爭時期敵后根據地軍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戰史實;結合《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來學習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史實;結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來學習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史實……很顯然,許多語文教學課程可以為波瀾壯闊、扣人心弦的歷史畫面提供良好的情景鋪墊。
四、政史是一家——巧用政治知識,提高歷史教學的借鑒性
歷史教學中,對政治知識的正確遷移,有助于學生的歷史思維向縱深發展。如講到《君主專制政治的頂峰》一課中,提到了貪污之王——和紳,針對學生從焦點言談中,新聞中見到了一些社會中的腐敗現象和黨中央近來倡導的反腐倡廉精神,創設問題情景,討論:結合課文和現實中的陰暗面,談談腐敗問題。聯系社會生活中的腐敗現象,同學們個個唾沫橫飛,更是人人喊打,又把和坤聚斂錢財與廣大老百姓民不聊生相對比,看到腐敗的清朝,貪婪的和坤,同學們又是詛咒和坤,又是指責昏庸的清政府,分析得出:腐敗必將導致人民痛苦,百姓遭殃,國將不國,外強凌辱。從而從思想深處體會到了黨中央的政策是十分英明的,要堅決擁護把反腐倡廉斗爭作為一項長期艱巨任務,毫不松懈的一抓到底,絕不心慈手軟。在一問一討論中,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最佳地完成教學任務
五、史地也交叉——巧用地理知識,提高歷史教學的綜合性
讓史地知識貫通,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思維大開,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求知、創新意識。如7年級教材中講到:1141年南宋與金議和,規定:南宋向金稱臣,以東起淮水,西到大散關一線為界。以北為金統治區,除了軍事上、政治上的原因外,其中還有很重要的地理因素,因為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來看,秦嶺(大散關)和淮河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讓學生討論為什么重要?分析得出:它的年降水量400mm~800mm的等界線,也是我國濕潤帶和半濕潤帶的分界線;是亞熱帶和暖溫帶氣候的分界線;也是我國濕潤帶和半濕潤帶的分界線,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確實重要!”如果老師不講述上述地理知識,只單純強調金和南宋議和的分界線是淮水,大散關一線,學生很難理解,只能“死”記,達不到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之目的,體現不出學科的綜合性,是不符合新課改要求的。
作者單位:江蘇濱??h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