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俐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而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是離不開閱讀的。“數學教學也是數學語言的學習”,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習數學也是離不開閱讀的,有效的閱讀是掌握數學語言的前提。它可以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那么怎樣引導小學生閱讀數學課本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引導學生學會讀數學課本
1.學會閱讀概念
在讀概念的時候,要抓住概念的關鍵詞,弄明白概念的內涵,知道其適用范圍。例如:在學習“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時,要仔細思考為什么要強調“只有”呢。又如:在閱讀“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要抓住“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關鍵詞。抓住了要點,很多概念就容易掌握了,這樣既提高了讀書效率,又增強了記憶。
2.學會閱讀公式
很多同學覺得記憶公式很困難,并且還容易混淆。其實,公式是不需要去死記硬背的,關鍵是弄清它的推導過程。所以閱讀公式的推導過程就很重要了。在閱讀時要弄清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有什么特征,要注意公式的應用條件和內在聯系。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老師要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要讓學生弄清平行四邊形的高與三角形的高的關系,平行四邊形的底與三角形的底的關系,進而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的關系。這樣,不僅讓學生自己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而且也讓學生明白了“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中“÷2”的意義。
3.學會閱讀例題
讀題,就是要弄清楚題意,理清題中的數量關系。數學課本中的例題具有典型性,所以在讀例題時要讀懂、讀透。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關鍵的詞可以做個記號,配合課本中的圖解讀提示,了解解題的步驟及計算過程。也就是閱讀要做到:(1)要認真審題,分析解題過程的關鍵所在,嘗試解題;(2)要和課本比較解法的優劣,并使解題過程的表達既簡捷又符合書寫格式;(3)要注意總結解題規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題途徑。
二、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
1.邊讀邊動筆
如何動筆呢?閱讀做記號就不失為一種簡便有效的好方法。教會學生閱讀時用符號做標記,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意義,并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容,了解重難點。如果閱讀的是文字,就可以在自己認為是重點和關鍵的文字上,用各種符號做上標記,這樣既對理解知識有所幫助,同時又使學生集中了注意力,這樣可以很快地理解題意,提高閱讀的效率。例如,在閱讀“圓的直徑是8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這樣的題時,要求學生邊讀題,邊把已知條件勾畫出來,問題部分可以用括號括起來,還可以把單位做上記號,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明白題目中已知條件與問題的關系,從而知道給出的已知條件是直徑,要求面積應先求出半徑,并且題中的單位名稱也不一樣,計算結果要進行單位換算。
2.邊讀邊動手
數學閱讀時往往不單純是文字,有的時候可能是圖形、表格、或者是算式等等,那么就要結合文字左思右看、動腦動手,可以動手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算一算等各種形式的活動,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觀察、比較和思考,感悟新知識,做到深入理解。例如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時,我們把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就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拼成的角是一個平角,也就是180度。
3.邊讀邊思考
思考是對輸入大腦的文字信息的識別與加工。閱讀中必有思考,沒有思維的閱讀,是一種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閱讀。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聯系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邊讀邊思考,反復琢磨和分析,咀嚼其中的意義及知識之間的關系,激勵學生“敢于創新、大膽思考”,深入體會數學語言的內涵,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例如:“為什么單位不相同不能相加減”“什么樣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在讀的時候就要讓學生通過讀從不同角度換位思考,激發學生“愛思考、會思考”的良好習慣。
總之,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課也要培養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數學的能力,它是數學思維的基礎和前提。數學閱讀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深度,增加學習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世界,使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數學閱讀,著名的教育家于永正先生說過:“書是讀出來的。”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應當是一種旨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自學能力和習慣的意識,而不是一種形式,它應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這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艱難過程,只要從點滴做起,堅持不懈,相信會卓有成效的。
作者單位:成都郫縣華西中學小學數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