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定國
人類進入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新世紀,迫切需要教育的深化改革,這就需要更新觀念,全面積極地推進素質教育,本文就此膚淺的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素質教育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面臨著人口快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挑戰,因為21世紀,經濟的增長并不全依賴于資金、資源的一般勞動力的增加,而主要依賴知識和科技增加。人是科教興國之本,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取之不竭的智力資源,所以推進素質教育就是這一戰略的需要,再者,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所需的人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的不斷增加,這都需要國民素質的提高,還有現今的競爭機制,優勝劣汰,人的素質也需要強化與提高。
二、素質教育的特點
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師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老師要在教育教學中依據學生個性特征,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好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調控教學過程,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點撥疑難來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在統考內容、形式和評價標準的驅動下,就形成了模仿、操練、背誦為特征的學習模式——“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忘筆記”,這種方法,實際是對學生寶貴的創造性的一種扼殺,對知識創新“內動力”資源的一種破壞。素質教育中的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強調了學生的主體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發現問題和掌握知識,使學生形成嘴能說,手能動,筆能寫,腦能思的良好習慣。如果讓學生學電腦,教師大講電腦的好處,而不讓學生實際操作,恐怕永遠掌握不了電腦,再如人們看猴戲,看的是猴在跳,而不是人在演。素質教育實際上就是給學生一個思想活躍、自由發展度較大的空間,讓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培養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素質教育還應考慮教育的方法方式的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使講堂變學堂,教師以主講變為主導,充分培養學生能力,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養成對事物進行觀察、判斷、思考的習慣,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較好的發展,教師對學生應一視同仁,通過教育,使每一個學生在文化知識、思想品德、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藝術休養、勞動觀念等方面得到發展,但關鍵在于我們不能對差生產生一種厭棄心理,對其品行、學業放任自流或施加心理壓力,我們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對其激勵、表揚,樹立自信心,使他們獲取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教師承擔著國家和民族培養下一代的責任,應當以育人為本,把我們的學生教育成為合格的勞動者和有用人才。
三、如何推行素質教育
基礎教育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點,教師業務素質和思想水平的能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素質教育的實施成敗也起著決定作用,所以,現在各種形式的教師技能的考核學習,就是對教師業務能力進行繼續教育的培訓所采取的一種強有力的措施。教師除了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外,還應搞好自身的事業定位,作為教師,他不僅是謀生的一項職業,它還是一個人精神的寄托并為之獻身的目標,要有事業心、責任感。要達到職業與事業的一致,要有一種事業使人能夠生活,安身立命、而事業則使人活得有意義,安心立命,這就是提高教師思想認識的原因。所以,更新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和業務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踐策略等方面的追求創新,這就為實踐工作者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深入持久。
作者單位:冕寧縣教師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