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青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認知訓練”,又要重“情感熏陶”;重“競爭”,又要重視“合作”,“合作學習”往往只注意到形式又要看效果。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變“競爭”為合作,注重培養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封閉”走向開放,強化語文同各科教學的聯系。
一、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解
所謂“以學生發展為本”就是把每一個學生當作教育的目的,確立和尊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讓學校的一切活動都為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并為此設計學校的課程體系,設計培養模式,設計學校組織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努力造就學生全面而和諧的素質和鮮明的個性。
以學生發展為本,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涵義:學生的發展是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體學生的發展而不是部分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發展,是指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可持續的終身發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學校當前的發展,是指學生有個性的發展而不是全部學生同一個模式的發展。從現代化教育的內容上看,應當是“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行教育方針將其確定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則是全面發展。而在應試教育的陰影籠罩下,大多數學生是片面發展。認知與品德、情感相脫離,有才無德;動腦與動手能力相分割,也就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對立;學校教育與社區進步相脫節,封閉式的教育難免培養出“書呆子”。教育內容的優化,是先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課程、教材乃至教法、教育渠道等方面的反映。以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要開齊學科,上滿課時,配全教師,選足教材,用活教法。社會是新活的,教材是呆板的,為了彌補教材的不足,要有理、有序、有效地引導學生到社區中學習新科技、新事物,吸納新信息。課堂教學中不僅傳遞知識,而且更要注重情感、品德、能力諸多素質的培養。
二、課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就要求教師摒棄舊的學生觀,形成新的學生觀
承認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應堅信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承認學生是獨特的人,他們不是單純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承認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教師不可以不顧他們的具體情況、條件和要求任意塑造和支配;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人不能代替他們讀書、求知,不能代替他們進步。這樣一種合乎時代要求的樂觀的人性化的學生觀,要求教師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認識學生,要多幾種標準來評價學生。學校的教育如能以每位學生的全面、全程、個性發展為本,則學生就能成為祖國建設的未來,成為社會進步的希望。
三、從輕“情感熏陶”到“知”“情”統一,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要既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要注重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實際活動,它的主旨應該在于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以求能自動產生一系列問題,引起深入研究。因此,它強調的是認知與情感的統一。同時,對于教學過程本身來說,它作為一個特殊實踐認知過程,師生雙方都是帶著自己主觀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來認知和理解教材的,它也應是一個認知與情感相統一的過程。
總之,我認為,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多種復雜的關系,它們之間并不只是存在一種完全對立的、絕對排斥的、水火不相容的關系,而應該是對立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只要認識對頭,采用的方法得當,它們完全可以達到互補的效果。所以,學會用系統的、發展的、辯證的觀點看待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關系,是我們推進新課程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作者單位:河北省冀州市徐莊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