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凱
“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出教室”這是現在普通流行的話語,足見問題是一切創新的起源。在當今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的形式下,如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呢?既然一切因問題而起,所以,教學中還得圍繞問題組織開展教學。下面,我就物理學科在教學中如何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談談自己的經驗。
一、理順問題情境與物理教學的關系是關鍵
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其實就是一種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去克服或尋找完成任務的途徑、方式,而此困難又在學生能力范圍內,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學習情境。
根據目前的認知理論,物理課堂教學過程應該回歸科學探究本質,以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取新知識。所以,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起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積極思考,從而獨立地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創新意識。
二、根據內容巧設問題情境是首選
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是通過恰當的情境,提出問題。使教學內容具有新奇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和濃厚的興趣,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1.利用課本實驗巧設問題情境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和種物理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素材,讓教學內容充滿著趣味性、思維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充分利用這些實驗內容的強大魅力,創設情趣盎然的問題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實驗中主動去觀察,研究和分析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從而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探究物理現象的內在規律。
教師適時地故弄玄虛幽默一番,增加玄疑……在做實驗時,用有趣的語言引導學生的目光落在雞蛋上,讓學生屏住呼吸緊盯雞蛋,讓他們的平靜的心高高地提起……當看見讓他們看見雞蛋出乎意料地沒有飛出后,適時追問學生:這是為什么?我們從物理學本質上來看,又應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呢?這時,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就上來了,適時組織他們思維高度集中,落到對問題的探究中去。教師及時根據學情可組織討論,得出問題,交流解釋。經過一系列的問題探究后,學生歷經了從現象到本質這一過程,并在過程中掌握了有關的一系列知識,而且,過程本身也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的探究學習的興趣。
2.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巧設問題情境
物理學產生于生活,在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所以,老師們要利用學生自己熟悉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所關心的熱鬧科技話題提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問題。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學的現實意義,也可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教學中碰到的實際問題,例如(A)為什么鋼鐵不能浮在水面上,但鋼鐵制成的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B)為什么我們說“磨刀”不誤砍柴功?(C)為什么在吃冰棒時,冰棒的周圍要產生白氣?(D)汽車輪胎上為什么要刻上各式各樣的花紋?(E)為什么急定跳遠總比立定跳遠跳得遠?(F)“神舟”七號飛船與我們所學的哪些物理知識有關?這一系列的問題,從生活實際出發,極易引發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物理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尋求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適時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促進新知識的增長。學生在學習了二力平衡后,在講授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時,很多同學認為,高大壯實的男生一定會在拔河比賽中勝過文靜瘦弱的女生,根據在同一直線上方向不同的二力合力的知識點,所以,在拔河比賽中就會片面地認為高大壯實的男生一定會勝,教師就可以讓這些男生穿平滑涼鞋或濕滑地塊與穿防滑鞋的或在干燥地面上的瘦弱女生拔河。并問大家:同學們認為女同學能贏嗎?為什么?這樣的新舊知識認知沖突及聯系能有效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學到相應的新知識,形成能力。
4.拓展各種資源,創設問題情境
物理學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生動的故事,感染力強。只要教師在課堂上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故事情境,也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開啟思考的大門,有利于探究能力形成,增強探究欲望。
比如,在講杠桿一節時,給學生講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假如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杠桿和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提問:他真能撬起地球嗎?在講聲音的傳播速度時,給學生講在古代戰爭中,為什么士兵總要把箭筒放在地上枕著箭筒睡覺的故事?在講折射一節時,給學生講小馬過河的故事。這些千奇百怪的故事總能讓學生很驚訝,急于解開謎團,積極探究。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創設問題的情境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師們擦亮慧眼,發現產生問題的資源,積極引導,就能創設出更多更好的問題情境。
作者單位:四川省犍為縣紀家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