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華
[摘要]戲曲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是一個較為獨特的創作現象。縱覽中國電影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也都是離不開戲曲的。戲曲電影的創作對電影和戲曲來說是一個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中國電影由于戲曲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敘事特色。一百年的歷史證明,戲曲電影對中國電影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戲曲電影的創作在一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幾個藝術探索程度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主要的戲曲電影創作樣式。
[關鍵詞]戲曲;電影;流變
戲曲電影,乃是中國電影獨有的類型形式,既有戲曲審美情趣,又具有電影審美特征的藝術品類,是舶來品電影在中國結成正果的第一個靈感。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黑白片到彩色片,戲曲藝術形式對電影的影響始終存在,而且這種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戲曲電影這一類型形式中,在其他更廣范圍的影片創作類型中,直到現在,這種影響依然存在。
一、紀錄性戲曲電影
1905年,由我國京劇藝術大師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可以認為是戲曲電影的誕生,并開啟了中國電影的歷史。戲曲電影和中國電影一起誕生,寫下了百年中國電影史上輝煌的一筆。從一開始,電影便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1933年京劇戲曲片《四郎探母》是我國第一部有聲戲曲長片。1937年的《斬經堂》,是周信芳“麒派”表演藝術第一次正式被拍成電影。這部影片也在戲曲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的融合上作了大膽的探索。1948年梅蘭芳先生主演了我國第一部彩色京劇長片《生死恨》。1948年拍攝的由袁雪芬與范瑞娟主演的越劇戲曲片《祥林嫂》引人注目,影片在與地方戲曲相結合上邁出了第一步,并把戲益電影由單一的京劇轉向其他多種地方劇種,擴展了題材領域。
《定軍山》的拍攝,僅僅是單鏡頭、全景式地對戲曲演出的記錄,還只是停留在給戲曲演出“照相”的階段,還無法把戲曲和電影進行有機的融合,還談不上真正電影藝術手段的運用。但《定軍山》意味著戲曲藝術傳播手段的延伸,也意味著中國電影以自己獨有的戲曲電影類型開啟了歷史。
二、藝術性戲曲電影
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戲曲電影創作空前活躍起來。隨著戲曲電影創作的發展,戲曲電影開始向各個大劇種發展。代表性的京劇戲曲片有《楊門女將》、《野豬林》。由袁雪芬與范瑞娟主演的越劇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在50年代公映后在全國引起轟動,婦孺皆知、深入人心。1954年,周總理同卓別林在日內瓦一同觀看了《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戲曲電影。這位世界藝術大師看得簌簌淚下,連連稱贊這是部好片子。在60年代初轟動一時的另一部越劇戲曲片《紅樓夢》,由徐玉蘭飾演的賈寶玉和由王文娟飾演的林黛玉兩個經典文學形象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這部影片不僅在內地激起強烈的反響,而且在港澳轟動一時。許多人反復觀看多遍,仍然興趣甚濃,可見這部影片的藝術魅力何等強烈。評劇戲曲片《秦香蓮》,也是一部受到觀眾歡迎的影片。受到觀眾歡迎的評劇戲曲片還有由新鳳霞主演的《劉巧兒》和《花為媒》。由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戲曲片《天仙配》,一經問世即大受歡迎。這一時期出現的另一部令人矚目的昆曲戲曲片是《十五貫》。由著名的漢劇表演藝術家陳伯華演的《宇宙鋒》和《二度梅》都是漢劇的代表性劇目。
從1964年到1976年,編演現代戲的風潮達到了頂峰,傳統戲曲和以傳統戲曲為題材的戲曲電影被一掃而凈。在這些現代戲曲影片中,不能不提到的是“八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和《杜鵑山》等。
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戲曲電影無一例外地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稱贊。在這個時期,對戲曲電影藝術做出最具創造性貢獻的是崔嵬。他在60年代將我國戲曲電影藝術提高到了一個臻于完美和成熟的美學水準。《楊門女將》、《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州》等片是他美學理想的結晶,在戲曲電影史上獨放異彩。確立了以戲曲的舞臺程式化風格為主,電影表現手段附屬于這種戲曲藝術風格的創作特點。
從1964年到1976年,那些戲曲影片在創作手法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它們經過千錘百煉,從全劇到每一句唱詞、每一個動作,都是精益求精,經過反復推敲。使用一切手法為塑造英雄人物服務,而這些手法應該說是出于政治性需要的。在那些戲曲電影中拋開了其自然寫實的本性,而以一種超越這種自然寫實的要求,采用反常規的非寫實手段,去追求所謂“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結合的美學要求。那些樣板戲具有音樂性和舞蹈性特點,注重場面性和造型性,給觀眾提供了比舞臺演出更多的觀賞角度,發揮了電影表現的特長。樣板戲中一些新的創造也對后來的包括戲曲電影在內的電影創作產生著多方面的影響。數年中,人們的文化娛樂只有從這些戲曲電影中獲得,全民不厭其煩地觀看和搬演這些劇目,他們對這些戲耳熟能詳,甚至成為一種時代和生命的記憶和情結。京劇和戲曲電影從未普及到如此的程度。戲曲電影借助一種異乎尋常的方式得到了延續。戲曲、電影藝術家們對戲曲電影集中的認真的探索形成的經驗,還有京劇和戲曲電影全國性的普及可以說是這一時期戲曲電影的意外收獲。它們是戲曲電影創作歷史中一個重要的階段。
三、故事性戲曲電影
1979年京劇戲曲片《鐵弓緣》公映后在全國很受歡迎。1980年京劇戲曲片《白蛇傳》、《李慧娘》吸引了廣大觀眾。1979年豫劇戲曲片《七品芝麻官》是一部以丑角為主的喜劇戲曲片,豫劇名丑牛得草以幽默、詼諧的丑角表演受到觀眾的喜愛。1979年,曲劇戲曲片《卷席筒》是另一部以丑角為主的喜劇片。
新時期以來,戲曲電影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戲曲電影創作樣式又出現了一次突破性的進展。戲曲電影創作中,有的仍然承繼了戲曲藝術片的余波,但是起引領潮流作用的是戲曲故事片這一新的樣式。它們主要有《升官記》、《五女拜壽》、《朱門玉碎》、《徽商情緣》等。
這一時期是戲曲電影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主要是新編和重新改編歷史故事。從這些新編故事當中,體現了戲曲創作的時代特點,就是在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社會文化潮流中,創作者解放思想、敢于創造、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用新的觀念和態度關注現實、解釋現實。這一時期新編的古裝戲曲影片也占了較大比重,這些影片主題思想比較豐富,既繼承了古代英雄觀念的一些積極傳統,又添加了時代精神,把這些英雄人物的塑造作為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對民族精神的一種感召。戲曲電影呈現出與以前戲曲電影不同的特點,間接或直接地反映了一些現實問題,繼承并發展了五六十年代戲曲電影的創作方式,完全擺脫了樣板戲的話語模式,多數戲曲電影在表現形式上進行了更大膽、更開放、更自由的探索,完全突破了舞臺的限制,采用立體布景拍攝,鏡頭調度更加靈活多變。體現了運用新的電影表現技巧,把戲曲電影拍得更加富有可看性,更加富有電影的表現性。基本上符合一般故事電影的創作規律,雖然還保留了濃重的舞臺痕跡。但此時期戲曲電影藝術成就仍未超過五六十年代的戲曲電影水平。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它也孕育了戲曲電影潛在的危機,就創作上的觀念變革和新的創作手法的變革方面,對戲曲電影來說,并沒有帶來某些美學上的新的改變,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創作觀念上還有一些倒退。多數戲曲電影創作手法平庸,缺乏創新以及故事性戲曲電影風格特征趨同等。
縱覽中國電影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也都是離不開戲曲的。戲曲電影的創作對電影和戲曲來說是一個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中國電影由于戲曲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敘事特色,由于戲曲而獲得了更多的觀眾。而戲曲劇目借助電影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并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藝術的提升,從而促進了戲曲舞臺演出的藝術升華。一百年的歷史證明,戲曲和戲曲電影對中國電影來說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