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建
每年隨著元旦的臨近和春節的到來,國產賀歲片將在各賀歲檔期陸續上演。賀歲片作為一種影視文化現象,受到廣大觀眾的期待與歡迎。賀歲片一般由強大的演員陣容組成,配合男女老少成宜的喜劇題材,在增加節日氣氛的同時,大搞商業炒作,為電影公司及其加盟演員作一番廣告。在大眾消費文化日益發展的環境下,“狂歡化”景觀隨著商品的不斷擴張,已經沖出文學作品的范圍,浸透到了電影領域。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來探討國產賀歲片的“狂歡化”現象及其敘事策略。
一、狂歡心理:社會文化轉型與觀眾節日的心理訴求
“狂歡化”理論來自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分析拉伯雷小說中所描述的中世紀的以廣場狂歡為主要內容的狂歡節。人們停止日常工作,走向街頭、廣場,舉行各種游藝活動。這時,各種等級身份的人們打破了以往的等級界限,不顧一切官方限制及宗教禁忌,化裝游行,吃喝玩樂,盡情狂歡。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普通老百姓來說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熱熱鬧鬧過春節”成為人們的一種群體心理訴求。而賀歲片的出現,能夠營造出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這一點正好迎合了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心理需要。狂歡是對現代性的反叛,在狂歡中,人們通過消解“現代性”以獲得暫時的平等甚至于自由的狀態,這種狀態更側重于心理層面。事實上,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狂歡。生活的壓力和社會來自各個方面各種各樣約定的束縛。使得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渴望一種狂歡,可以釋放,可以宣泄,使得緊張的精神壓力得到緩解。由于喜劇的精神是建立在超越之上的,它是以蔑視和嘲弄各種禁律為擅長,它的任務和天然的走向就是去處理我們社會和個人內心的許多恐懼。2008年,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國人多災多難,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欲望時時刻刻引起中國人痛苦的回憶,受到痛苦打擊的人們更加需要一種心靈的安慰。賀歲片能抓住觀眾的這種心理需求,想盡辦法從故事、情節中揭示隱藏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幻想。賀歲片敏銳地捕捉到急劇變化的都市生活的前沿景觀和時尚,演繹出商業社會沖擊下各種人群的日常化的情感欲望和夢想。賀歲片通常通過塑造“金錢之夢”、“成功之夢”、“桃花之夢”、“住房之夢”等影像世界,使普通老百姓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種種向往和追求在電影院中得到滿足,以宣泄觀眾充滿挫折、倍感焦灼的心境,緩解他們屢遭壓抑的神經。如2009年的賀歲檔首部《桃花運》無疑是愛情大雜燴,中年離婚、老年姐弟戀、大齡青年試婚、婚介所相親,還有一見鐘情,各種想象不到和隨處可見的感情經歷讓觀眾很容易聯想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境遇。影片抓住群星顛覆形象的演出不斷引發笑聲的同時,其中的情愛話題和求愛招數激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感覺到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感情都是這么錯位、自投羅網甚至窮兇極惡,當面對影片中對“桃花運”的解構與調侃時,無疑為神經緊繃的觀眾開了一劑輕松的鴉片。
二、狂歡娛樂:市民審美趣味與喜劇話語的運用
中國電影自從有了“賀歲片”的概念,每到新舊年份交替之時,不僅觀眾在期待與觀看電影時充滿著狂歡,而且電影市場就呈現出相當激烈的狂歡競爭,你方唱罷我登場,十分熱鬧。“賀歲片”在題材、形式、包裝、促銷形式等方面呈現出多樣化,但影片總體上采用喜劇的敘述模式,符合市民審美趣味。賀歲片憑借著對觀眾審美心理和審美趣味的準確把握,開創出一條平民化的路子。在影像人物、造型語言、審美趨向、價值判斷上都呈現出鮮明的平民取向,并通過對喜劇話語駕輕就熟地運用,以極具個人特色的幽默貫穿其中。另外,賀歲片憑借商業敘事意識,把娛樂功能和市民審美趣味有機結合起來,具有商業化的娛樂狂歡的特征。如馮小剛主導的《甲方乙方》、《不見不散》以及《夜宴》等,成為電影與市民趣味相結合的典范。影片中那些癲狂的言語、滑稽的動作所帶給我們的娛樂的狂歡凸顯著市民藝術的魅力。在中國電影持續低迷的現狀下,創造了驕人的票房成績,為中國電影發展提供了成功的個案。
由于賀歲片要符合中國人過年的喜慶氛圍,因此輕松、幽默成為其特點。影片中反映大量的平民的幽默與智慧,以貧嘴的方式調動著觀眾神經,誘發觀眾在看電影時發出一陣陣笑聲。如今年的第一部賀歲片《桃花運》處處堪稱經典的搞笑臺詞和輕松的劇情還是讓走進影院的觀眾捧腹不已,如“我看你不像搖錢樹,像發愁樹。”“你用的是什么全球通手機啊?全球都找不到你。”“總要全面了解我之后才能更好地相處。”“我真沒想到,你沒有過也可以這么熱情啊!”等,這些話語已經顯示出一種戲劇化的調侃,含義沒有傳統喜劇的那種諷刺性,僅僅是令觀眾狂歡一笑,其逗笑的成分已經超出對現實社會的深層諷刺意義。在影片中描寫到拜金女的求偶標準——“三有一無男人”,有錢有房有車沒老婆,老處女對性生活的恐懼——“房間里好大一張床,什么都沒有!”絕望主婦的催促——“要采取措施么?”“安全!”“剩女”的絕望吶喊——“世界不公平,怎么會丟棄這么多未婚男女?”于是拜金、同居、熟女、“剩女”等當代社會生活里熱門敏感話題被辛辣而調侃地觸及,有如《欲望都市》般用沖突的故事和精妙的臺詞讓人臉紅心跳的同時又若有所悟。
三、狂歡景觀:傳統話語權力的解構與大眾消費文化話語的形成
當代社會被稱為消費社會、媒介社會、信息社會、電子社會等。在這樣一個新型的社會里。由于消費模式的影響和傳播媒介、電子信息等高科技的滲透,大眾文化和影視藝術相結合的賀歲片具有是大眾消費文化的商品的性質,帶有強烈的通俗娛樂性和廣泛的民間大眾性,即“在功能上,它成為一種游戲的娛樂文化,在生產方式上,它成為一種有文化工業生產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為一種無深度的平面文化;在傳播方式上,它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泛大眾文化”。因此,對賀歲片喜劇性的關注和研究,應該置于當代大眾消費文化的背景中去進行。近年來推出的新春賀歲片,尤其是馮小剛主導的作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僅引起了理論界的關注,而且吸引了其他的導演也加入了賀歲片的創作行列,從客觀上推動了國產喜劇片的發展。賀歲片里的娛樂通俗性和廣泛的民間大眾性狂歡景觀對大眾消費文化的發展、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文化語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文化逐步進入到大眾消費文化時代,大眾消費文化話語開始從“邊緣”走向“中心”,相反,精英文化話語從“中心”走向“邊緣”。“社會文化生活的裂變。人們原來穩定的角色秩序被打上了強烈的生存烙印,生存意識不由分說地占據了社會文化意識的主導,人們逐漸冷卻了對于政治的熱情和文化批判的狂熱,開始關心與自我一樣普通的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大眾消費文化作為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的對立物,具有自己的生存法則與發展規律,與高雅文化那種充滿大喜大悲、高峰低谷、生死轉折的曲折歷程相比,它更加富于穩定性和具有一種蓬勃的向上的精神。在后現代語境下的當代,大眾消費文化同精英文化的分界與差別日益被拉平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獨立性。賀歲片摒棄了精英藝術影片文以載道的重任和美學追求,強調片刻的歡愉的喜劇風格。縱觀成功的賀歲片,都是因為其作品的平民化的藝術氣質和喜劇氛圍的藝術風格,在好萊塢影片占絕對優勢的市場中為中國電影開拓了一條市場道路,贏得了中國觀眾,為中國電影擺脫現實困境找到一種有益的嘗試。在精英藝術影片傳統話語權力逐漸解構的今天,盡管這種歡愉的喜劇風格也不可避免地帶上商業化的操作,但賀歲片的創作不能影響其人文思考的傳達,更不能在賀歲片檔期過后成為過眼云煙,賀歲片的創作要進一步提高質量,不斷進行自我超越和藝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