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寶燕 張玉梅
[摘要]《簡·愛》從產生年代上來講,屬于現實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但任一時期的文學特征并不只局限于某一個時代或某幾部作品;從其寫作特點以及作品中人物所展現的藝術特色來看,亦具有相當突出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尤其以小說中瘋女人伯莎·梅森最為明顯。筆者在本文中從《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寫作及生活背景談起,嘗試從后現代主義角度來探析《簡·愛》中瘋女人對那個時代正統社會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的反恩、批判與抗爭。
[關鍵詞]夏洛蒂·勃朗特;《簡·愛》;瘋女人;后現代主義
一、引言
1,傳世經典愛情作品
《簡·愛》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著作,在文學史上屬于現實主義時期(19世紀30年代——1918年)兼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相關研究不勝枚舉。下面筆者將從夏洛蒂的生活背景、《簡·愛》整部作品構思與發展、小說中瘋女人伯莎·梅森抗爭經歷等幾個方面沉淀出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來探討。
2,后現代主義及其特征概述
從形式上講,后現代主義是一股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的思潮,它與現代主義之間是一種既繼承又反叛的關系,從內容上看,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源于工業文明、對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從實質上說,后現代主義是對西方傳統哲學和西方現代社會的糾正與反叛。
后現代主義的表現錯綜復雜,多元價值取向為主要特征的后現代主義,其評判價值的標準勢必由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因素構成。在本文中,作者僅從后現代主義積極的價值評判視角,對《簡·愛》當時代占強勢的父權正統社會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進行反思和批判性的評論。
二、夏洛蒂生活背景及《簡·愛》的構思與發展
后現代主義文學就其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而言,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嚴重反思,是對本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一種人類劫難及其生態環境惡化的深刻反省在文學上的反映。同樣,亞利山德拉·維多利亞統治英國的時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雖然較其他動蕩不安時期大大穩定和諧,然而人們的精神卻越來越困惑,使人們對昔日一貫遵從的社會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簡·愛》堪稱代表。《簡·愛》是夏洛蒂以自身經歷為題材創作的小說,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小說的真實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還在于小說塑造了一個不屈于世俗壓力、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女性形象。維多利亞時代仍是父權獨霸的時代,女性幾乎沒有參與社會話語的權力。由于歷史的前行,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化,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雖然受到沖擊,女性的自尊、自主、平等意識逐漸覺醒,時代的背景凝結出《簡·愛》,也凝結出作品中與后現代主義文學相同的特征。
在整體構思上除了符合當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特色外,濃濃地飽含了對當時社會的反叛,對當時社會父權主義的強有力的反思、批判與抗戰。《簡·愛》主人公雖然歷經抗爭,然而作者受于時代的局限沒有正面宣揚她的最終完全解放和覺醒,但是卻依靠瘋女人完成了作者夏洛特對生活對人生的斗爭宣誓,而這也正是后現代主義所倡導的。
三、瘋女人從無意識、潛意識轉變為有意識的抗爭行為
1,屈從的婚姻
伯莎出生于19世紀的英國,此時婚姻制度等級森嚴,處處打上金錢、權益的烙印,因此婦女在婚姻上的地位總是低男人一等。伯莎的父親一實際也是男權主義的忠實履行者,在清楚自己女兒必定會因遺傳而患有精神病的情況下,與愛財如命的老友一羅切斯特暗中交易,以三萬英鎊的價格,將她出賣給這一名門望族,同時也將她推上了充滿悲劇的道路。伯莎·梅森這一形象反映出夏洛蒂·勃朗特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所感受到的社會對婦女的壓力,以及她的雙重性格在《簡·愛》中的曲折反映。
這一部分文學描述成為后面瘋女人抗爭意識的源起因素,鋪墊出了作品所展現的需要反叛的一面,父權主義的社會規范、女人的依從地位等等。這也可以說構成了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所具有的反叛與被反叛的雙方。
2,不屈的潛意識抗爭
(1)“火懲羅切斯特”。羅切斯特是這個男權社會夫權的代表,他代表的清規戒律、森嚴的社會等級觀念、傳統的父權思想把一個正常的、勇于抗爭的女權斗士給安上了一個奠須有的名字:“瘋子”。但一個失去理智的“瘋子”為什么不燒其他人的房間,而是直奔羅切斯特的房間呢?從她的周密的謀劃、精確的行動,連我們常人也難能為之吧,而“瘋子”伯莎卻做得如此干凈漂亮!可見她的“瘋”號是羅切斯特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給她硬安上的;她的斗志潛藏一個被壓迫的女性在這個不公平社會對自由的渴望,讓他的丈夫恐懼,因此她被封為“瘋子”。但我們可以看到,伯莎的斗爭大方向從來沒有偏離過,永遠直指剝奪她自由、毀滅她人性、把她置于野獸般境地的羅切斯特。
(2)“夜襲梅森”。伯莎的弟弟梅森是父權的忠實維護者。他和他的父親為了甩掉伯莎這個包袱,以巨額嫁妝為誘餌把她嫁給了羅切斯特。伯莎應該是一個在美好、幸福的環境中生活。因此,梅森是把伯莎推進火坑的幫兇。基于此,伯莎恨不得把他碎尸萬段。因此,她偷了一把匕首,插在她弟弟的身上,雖然伯莎的行為是極端的,但是伯莎這種潛能的爆發卻是無法阻止的。壓力和反彈力從來都是成正比。伯莎之所為,完全是被男性霸權壓出來的。
(3)“夜毀婚紗”。是伯莎在對鏡偷穿簡·愛的婚紗時,勾起了傷心往事,憶起了自己結婚時的情景。于是,甜蜜、悔恨、嫉妒和憤怒一齊涌上了心頭,她把怨氣撒到了象征婚姻的紗衣上。她認為自己的命運是因婚姻而改變,她的不幸是從披婚紗的那一刻開始的。婚姻是她的牢籠,因而她要撕毀它,踏碎它,打爛它。
夏洛特指揮伯莎以“火懲羅切斯特”、“夜襲梅森”、“夜毀婚紗”三段潛意識的非自覺的斗爭形式對舊勢力對現實發起了斗爭。因此,批判現實,對現實的反思索和反抗成為這部作品中充彌強烈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的重要體現。
3,覺醒的女性強勢抗爭——在烈火中毀滅和永生
伯莎是男性壓迫的直接受害者,因此理所當然地成了最瘋狂的爭取女權的斗士,她始終處于戰斗狀態,展現出一個女斗士的精明強悍和視死如歸,實施了四次毫不含糊的攻堅戰。這是她在這充滿荊棘地的男權社會的覺醒,是她沖破禁閉女權牢籠的英勇反抗。
數次交戰失敗之后,伯莎終于認識到她所要反抗的不僅僅是羅切斯特、梅森、婚紗,這些雖然代表了逼迫她嫁人的弟弟、強娶她的丈夫和代表不幸婚姻的婚紗,但是它們背后還有更大更兇惡的代表,那就是桑菲爾德莊園以及莊園背后代表著的父權社會和社會規范。覺醒的女性于是在最后做出了強勢抗爭,她點燃了囚禁她的肉體與靈魂的桑菲爾德莊園,讓自己與這座沉重而古老的城堡同時化為灰燼。她已看透了霸權者的丑惡嘴臉,義無反顧地在烈火中做出毀滅父權社會和社會規范的抗爭,同時也是在烈火中尋求自由和永生。
四、結語
《簡·愛》中瘋女人時代抗爭行為中的后現代主義特征體現沉淀在整部作品的構思和主線中,夏洛特對時代的再三反思和尋求答案,也在簡·愛和伯莎身上得以多次展現。從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來探析這部作品,不僅讓我們可以從多視角來賞析這部傳世著作,也更體現出夏洛特和《簡·愛》的超時代的偉大和對后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