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10月8日文章,原題:威脅美國領導地位的不是中國 中國上周舉行了盛大閱兵,這場充滿必勝信念的慶典炫耀了很多軍事硬件,印證了未來數年可能出現“龍之殺手”的夢魘。這是一種提醒:中國已研發出先進的戰機、軍事衛星、導彈,正朝著建造第一艘航母——這將使中國有能力把海軍力量投送到比以前更遠的地方——的目標前進。
如此說來,中國在21世紀有一天會對美國的地緣政治優勢構成像蘇聯那樣規模的軍事挑戰嗎?這不太可能。
中國想將影響力擴展到整個東亞,保護其運送石油、天然氣和礦物的商業交通線,以填飽其日益增大的經濟胃口和彰顯民族自豪感。總有一天,它會構成比現在更廣泛的軍事威脅,但是,在過去20多年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如此之快,生活水平改善如此顯著,很難想象會發生使其不顧有利可圖的現狀、在亞洲以外對抗美國領導權的災難性的和改變游戲規則的事件。
中國的首要目標是通過為中國人民創造繁榮來增強政治統治。它怎么會允許讓那些不對其領土完整構成可怕、直接威脅的事來引發軍事沖突呢?軍事沖突將切斷中國與全世界很多國家——尤其是其3個最大貿易伙伴歐盟、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商業紐帶。
北京的主要軍事擔憂是因臺灣與美國發生沖突的風險。但中國領導層知道,沒有一個美國政府會支持“臺獨”,因此能與在大陸投資的臺灣商界精英合作時,為什么會侵入臺灣島呢?全球化對中國有益,戰爭對商業有害。
當然,中國具有雄心勃勃的軍事現代化計劃。其全部軍費在2003至2009年間可能增加了一倍,達到約700億美元,但這一數字仍只相當于美國現在每年軍費開支的12%左右,若加上美國為伊戰和阿富汗戰爭增加的額外軍費,這一百分比會更小。
對美國決策者來說,未來幾年面臨的問題不是單極世界讓位給多極世界,而是讓位給“無極世界”。過去20多年來,美國小心審視世界每個角落以期找到潛在挑戰者。真正該令華盛頓擔憂的不是對其優勢的挑戰,而是日益增強的權力真空。未來10年,在建立能反映21世紀現實的全球新金融結構過程中,誰將起到領導作用?誰將帶頭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誰將為中東和談提供動力……▲(作者伊恩·布萊默等,陳一譯)
環球時報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