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之北
不久前,“漢字美容”一事在坊間鬧得沸沸揚揚。回顧歷史, 漢字改革其實淵源頗久,甚至一度成為文化運動中的一場風暴。
維新知識分子的“切音字運動”
近代以來的漢字改革帷幕是由一個叫盧戇章的人拉開的,他于1892年發表了《天下第一快切音新字》。所謂切音新字,其實就是借鑒西方字母的一種拼音文字;“天下第一快”是說他這個文字學起來、用起來方便快捷,天下第一。
盧戇章是一位有著強烈愛國思想的維新知識分子,他認為中國要想強大,一定要依靠科學,而要想發展科學,就得搞好教育,要搞好教育,首先要識字,但中國的文字實在太難識難寫了。基于此,他費盡心力,弄出了切音新字。
與盧戇章同時代的一些知識分子,如王照、蔡錫勇、勞乃宣等人也弄出自己的切音文字,一場“切音字”運動就此開始。
當時維新知識分子有著救亡圖存的良好愿望,而漢字改革被他們認為是教育救國必須要做的第一步。1894年,甲午戰爭中中國的戰敗,更加深了他們的這種認識。他們認為,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進行了文字改革,日本強大起來了,其文字改革功不可沒。基于這種想法,維新知識分子將救國救世的情懷投注到文字改革運動中,正如王照所說,是要“替中國造出一種普及教育的利器”。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些多樣的切音字,其發音依據多半是發明者家鄉的方言。
“五四”時期改革口號很激進
真正激烈的文字改革口號是“五四”時期發出的,那一時期是知識分子對中國舊文化徹底失望的時期。中國自1840年以來,不斷嘗試自強復興,卻遭遇一次次的失敗,而西方甚至日本卻在突飛猛進。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們因此認為,舊文化是中國不能復興的大障礙,而這種文化的載體漢字也必須對中國的落后承擔責任。既然強調用新文化代替舊文化,那么文字來一場革命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國學大師錢玄同認為,漢字有很多罪惡,比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而且也不便于編號、檢索、排印、打字、發電報等等,因此“處處都足以證明這位老壽星的不合時宜,過不慣20世紀科學昌明時代的新生活”——既然如此,自然要對其進行改革,甚至拋棄,哪一種文字更適應這個時代,更適應文化革新的要求,自然就采用它。
魯迅先生也認為方塊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他說,“病菌都潛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他更是大聲疾呼,“不為漢字而犧牲我們”,而要“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其中極端激進者,如錢玄同,更是喊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的口號。
錢玄同等人取消漢字的激烈言論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這樣激進的主張并非所有人都贊同。錢玄同的老師章炳麟等人就明確表示反對廢除漢字,主張維護漢字以傳播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用本國的語言文字來激勵種性。
從“五四”前后一直到上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出現了一個漢字革命運動,錢玄同、蔡元培等紛紛發表文章,一致主張用羅馬字母進行拼音改革,以期用拼音字母取代漢字。延續這一思想并真正付諸實踐的是瞿秋白、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等知識分子。
陜北邊區進行過漢字改革實踐
大革命失敗后,一批共產黨人流亡蘇聯,也就是在那時候開始了漢字拉丁化運動。當時蘇聯正在其東方民族中大搞“文字拉丁化”運動,列寧有句名言,“拉丁化是東方的偉大革命”。在這種情勢下,瞿秋白等人開始在海參崴的中國工人間進行文字改革實驗。
1931年9月,中國新文字改革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召開,會議通過《中國漢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則和規定》,認為漢字必須廢止,因為“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
真正將漢字拉丁化改革付諸實踐是在延安時期,當時陜北文化落后,文盲眾多,徐特立、林伯渠、吳玉章等人認為恰好可以推行漢字拉丁化實驗。據張國燾回憶,“徐特立為了推行文字拉丁化,曾和毛澤東多次糾纏;我任邊區政府主席(注:實為副主席)后,便成為他糾纏的主要對象。他一面編印拉丁化教材,訓練教師人才,督率陜北各初級學校實施,一面以‘傳教士的精神向我宣傳,希望我積極支持他的主張。如果我向他說到拉丁化尚未十分成熟,一時不易推行等類的話,那他非跟我辯論一個通宵,是不會停止的。”
客觀地說,陜北邊區的漢字拉丁化實踐,在當時確實對普及知識、發動民眾抗戰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很多農民通過學習,很快就會記賬,也能閱讀使用新文字報紙。但新文字運動最終卻沒有繼續下去,這既有當時抗戰局勢的原因,也跟改革主張太偏激,脫離中國文化傳統太遠有關。吳玉章后來反思說,在陜甘寧邊區推廣新文字時,“沒有估計到民族特點和習慣,而把它拋開了。認為漢字可以立即用拼音文字來代替,這事實上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幻想……(漢字)在文化生活上有深厚的基礎,其改革必須是漸進的,而不應粗暴地從事。”
這些愛國知識分子在文字改革理念上的調整,對后來的漢字改革影響深遠。在建國初的文字簡化和拼音改革中,政府和專家們抱著謹慎的態度,提出了漢字簡化并輔之以拼音字母的方案,這也為中國文字改革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環球時報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