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蘇聯雷達遺產 加大亞歐部署密度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謝 昭 本報特約記者 秦 鷗
美國在格陵蘭島(上)和太平洋(下)部署的反導預警雷達。
美國計劃在烏克蘭部署反導雷達的傳聞引起俄羅斯的強烈反彈,據俄新網10日報道,美國和烏克蘭趕緊澄清“并沒有該計劃”。然而美國《華盛頓郵報》卻援引美政府高級官員的話說,美國反導政策開始轉變,五角大樓打算將世界不同地區的雷達和傳感器聯成一體,構筑一張無比龐大的全球反導監控網。專家認為,此舉意味著美國放棄單打獨斗的反導計劃,轉而利用“聯合反導”將盟友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烏克蘭雷達再引風波
據俄新網報道,10月8日美國國防副部長弗什博突然表示,五角大樓把烏克蘭視為未來歐洲反導系統新架構內的反導雷達可能部署的地點。烏克蘭從蘇聯繼承了塞瓦斯托波爾和穆卡切沃導彈預警雷達站,它們采用“第聶伯”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2500公里,監測范圍包括中南歐、地中海、北非及中東地區。蘇聯解體后,兩座雷達站被烏克蘭租給俄羅斯使用,但去年俄羅斯因租金價格問題放棄使用烏克蘭雷達站。
弗什博的講話立即遭到俄羅斯方面的抨擊,美國和烏克蘭9日相繼出面否認此事。但《華盛頓郵報》卻透露,美國新反導計劃最重要的轉變就是將美國與盟友的反導雷達和衛星系統整合到一起,組成全球性導彈預警網絡,因此有分析認為,美國同烏克蘭在反導雷達的合作并非空穴來風。報道稱,10月3日五角大樓導彈防御局局長帕特里克·奧賴利中將在專題討論會上強調,通過連接美國和盟國的偵察衛星、雷達及其他傳感器系統,反導監控網可捕捉到幾乎所有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這在5年前是難以想像的”。負責軍控和國際安全的美國副國務卿埃倫·陶舍爾也表示,“美國設想的反導系統是覆蓋整個北約乃至歐洲的安全體系,而不是簡單的雙邊導彈防御合作項目”。陶舍爾強調,新的導彈防御計劃將給許多盟國帶來參與機會,“每個參與國家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在歐洲乃至全球安全體系中的位置”。
聯合反導讓美國受益大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導彈防御能力突飛猛進,但由于反導作戰的關鍵是早期預警,美國反導預警體系要實現“全球監視、逐層交替探測跟蹤”,除太空中的導彈預警衛星外,還需要建立能覆蓋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美國本土北方以及加拿大南部的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網絡,并通過通信中繼衛星或光纜將其連成一體,如此龐大的規模光靠美國一家維持是不可想像的。
此外美國本土的超視距預警雷達的工作強度正在下降,西海岸的AN/FPS-118雷達已封存,東海岸的超視距后向散射雷達的年度開機時間減至40小時,只有剛送到阿留申群島的X波段雷達在正常發揮作用。事實上,美國更希望利用別的國家和地區的雷達和傳感器組建導彈預警網。目前,美國在亞太最有可能實現“統一反導監控網”。美日合作推行的戰區導彈防御系統覆蓋范圍從北海道海域到沖繩海域,形成連綿數千公里的防御帶,而日本從2008年起陸續部署的4部國產FPS-5導彈預警雷達將和美日聯合防空司令部實現“無縫對接”,日本列島成為美國反導“第一道防波堤”。此外美國即將在日本面向朝鮮半島的水域部署移動式X波段早期預警雷達,并向臺灣當局交付“鋪路爪”導彈預警雷達,這些大型預警雷達的探測距離遠達數千公里,能對亞洲腹地發射的導彈進行預警、跟蹤、精密數據處理。
至于歐洲方向,北約在英國的費林戴爾斯和丹麥的格陵蘭島都設有遠程預警雷達。此外美國還于1998年開始秘密在挪威瓦爾德部署更先進的“GLOBUS II”雷達,用于監控俄羅斯普列謝茨克至堪察加半島之間的導彈發射,它能識別誘餌彈頭,但因挪威民眾反對,雷達站至今無法完全發揮功效。但這些預警雷達站多數位于北歐方向,對于美國而言,要保護歐洲防止伊朗導彈襲擊,爭取阿塞拜疆的加巴拉雷達站以及烏克蘭的兩座雷達站加入反導監控網是絕對必要的。
合作涉及國家機密
有分析認為,盡管美國為全球反導監控網勾畫了美好的前景,但由于現代化導彈防御系統采取了大量信息化情報、指揮、控制及通信技術,特別是相關合作涉及到核心的國家情報,而設備兼容、信息傳輸安全、作戰指令通報乃至跨境防務合作等問題也都會成為實現該計劃的巨大障礙。尤其是在歐洲,由于俄羅斯的反對態度以及某些歐洲國家的自主防衛傾向,美國的如意算盤恐怕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