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與秦東商榷
劉志勤
《環球時報》節前就高房價現象展開討論,這無疑有助于幫助人們從不同角度分析觀察高房價所衍生的一些經濟問題及相關的社會問題。《環球時報》9月24日發表的秦東一文,文中提出“高房價是城市化的制約”。對此,筆者有些歧見,想做進一步闡述。
首先,凡事都要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就一定要想法制約;這似乎是萬物發展中的一個規律。就像人太胖必須減肥一樣,城市化發展過快,過大,過“胖”了,就一定要找到“制約”的辦法。無論是東京、紐約或香港,都經歷過發展和制約間的對控,最終達到一個平衡點,使城市得以平穩發展。先發展后制約,是個無法調和的因果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講,“高房價”是個有效的制約手段。
城市化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諸多的困惑,如環境、交通、教育、就業等等。尤其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講,城市化更有著強烈的中國特色:眼下不少地方政府忙于變鎮為市,由市變“都”,不斷提升本地的行政級別和經濟地位。目前的城市化已經發展到非“制約”不可的時候了!城市化的無序、無度發展,已經給生態、環境、能源供應、就業等造成巨大的壓力。人們在享受城市繁榮的同時,也在承受著環境為此付出的慘重代價,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而要改變人們的高亢的消費欲望,只有用合理的“高價格”才能有效“阻嚇”大批要到大城市來“淘金”的人,也可以把更多的人才留在大城市周邊的區域。紐約、東京和香港的城市化過程就是伴隨著“高房價”而聞名于世。正是“高房價”,有效地阻止更多的人移民到這些寸土寸金之地,也為這些大都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喘息機會。
“高房價”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討論這是誰的責任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看價格不總是要看高和低的區別,而是要看價格中所包含的相關“軟件”。如果我們的房價漲了,而城市的其它軟件,如交通,服務等相關質量沒有和房價同步上升,這種高房價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這大概正是中國大多數人無法接受、認可這類高房價的原因。由此可見,高房價不會制約城市化發展,后者一定要受到有效制約。價格杠桿是必須利用的工具。
就“城市化”的發展過程而言,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并沒有跳出西方國家的城市化發展模式的框架。中國在今后的發展規劃中,應當在穩定發展城市化的同時,提出多多保留、保存、保護中國的農村美景。這對分流人才,降低大城市“高房價”肯定有益無害。
但有一點可以確信,如果房價過低,反而可能制約了城市化的發展,至少會阻礙或延續城市化的品質的提升。美國的《時代》雜志近日報道香港已經成為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這似乎又證明房價并沒有成為制約香港發展的因素;從某種角度上講,高房價已成為促進城市化發展的有利的動力。▲(作者是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首席代表。)
環球時報20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