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軍
教學工作是學校經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評價是教學管理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手段。筆者所在學校原教學評價系統存在著工作效率低、浪費人力和物力、評價有偏差等缺點。而開發基于B/S模式的教學評價系統,具備以下優勢:該系統平時架在校園網上,可更加有利于開展過程性、經常性、持久性的教學質量評價。原來系統因統計有難度,選擇部分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有失準確。而新教學評價系統能自動完成評價結果的統計和匯總,降低工作的強度。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提高了評價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一、需求分析
1.系統目標
利用教學評價系統,可促進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規范化、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評價工作的質量。以數據庫管理系統為核心,以計算機網絡為平臺,向校內各部門、各教職工提供方便、及時、準確的信息查詢,實現數據共享,滿足學校各種管理的需要。
2.用例建模
根據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不同角色,可以確定5個活動者:教務管理員、學生、監評教師、普通教師和領導。
教務管理員:是教務科人員,負責組織和管理教學評價活動的人員。
領導:學校中層以上干部,可查詢所有教師的評價成績。
學生:參與評教的學生。一般是整個教學班的學生一起參與教學評價。
監評教師:非本班的科任教師,且要求至少兩位教師。
普通教師:被評價的普通教師(非領導),可以查詢自己的評價結果。
3.構建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以學校現行的評價指標為基礎,咨詢相關專家的意見,深入討論后進行了部分調整。在原有ABCD四種等級的基礎上,增加每項評價項目各級別的權重分。考慮到不同類型的課程,教學評價的內容有所不同。我們將被評價的教師分為四類:理論教師、輔導教師、體育教師和班主任。所以有四種不同的評價指標。
二、系統設計
1.系統架構
整個系統采用Browser /Server的體系結構。
2.系統功能設計
根據系統的需求,結合以往開發經驗,將系統主要分為前端、后端兩大管理系統,包括8大功能模塊。其中前端管理系統含有:用戶信息錄入模塊,包括了學生用戶和教師用戶注冊登錄驗證錄子系統;評價現場控制模塊,包括本次評價的密碼的設置和評價的啟動與停止的控制;評價數據采集模塊,包括了學生的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的數據采集;查詢模塊,包括普通教師與領導的查詢子系統。后端管理系統含有:評價碼表錄入模塊,包括評價輪次、參數的設置和監評教師指派;用戶管理模塊,包括學生和教師的信息管理,班級信息的輸入與管理,管理員的信息修改;評價體系管理模塊,包括評價指標內容管理和評價指標權重管理;評價數據匯總模塊,包括評價數據查詢和評價成績統計。
3.數據庫的分析與設計
本次開發的數據庫包括3個方面。用戶注冊數據:包括學生資料表和教師資料表。系統初始化數據:包括指標體系及權重庫表、評價課程信息表、班級資料表、評價課程類型表和評價輪次表。評價結果采集:包括參評學生數據表和定量評價記錄表、定性評價記錄表。本系統將使用SQL Server作為數據庫管理系統。
三、系統的實現
系統的實現主要包括技術線路和系統的關鍵技術兩大方面。
1.技術線路
開發工具,本系統選用Macromedia公司的Dreamweaver軟件和采用ASP+SQL來開發。數據庫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作為后臺數據庫。
2.系統主要功能的實現
(1)評價數據采集系統。以學生評價數據采集為例。學生注冊后才可登陸。學生登陸時要求輸入姓名、學生密碼和本次評價密碼。其中本班評價密碼是由監評教師查詢并設置。本班評價結束后由監評教師修改,學生則無法再進行評價。以此來控制評價的開始和結束。對評價數據同時采集ABCD等級和每個選擇項的權重分。
本系統自動生成評價教師列表,并按課程類型分類。評價后用不同的背景色表示,以示區別。如果中途退出,重新進入后可據背景色為依據繼續后面的評價。
(2)定性評價小結系統。對學生評價中的定量評價數據的采集只是數據采集的一半,還要實現由監評教師對學生所進行定性評價進行小結。
(3)評價結果查詢系統。對于領導和普通教師所提供的查詢功能是不同的。領導的可以查詢全部教師的評價結果,而普通教師只能查詢自己的評價結果。
(4)評價結果匯總系統。為方便教務管理人員對整個教學評價進行匯總分析,本系統還設計了評價結果匯總的功能。管理員進入后臺管理頁面后,點擊按班進行統計。也可按教師進行匯總統計。可直觀地比較出不同班級、不同教師和不同課程之間的教學質量的差別。
自2007年以來,本系統經過四次教學評價活動的檢驗。在使用期間不斷加以改進,包括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和匯總統、計功能等。通過新教學評價系統的準確性、公正性和高效率提高教學檢查的效果,更快、更準確、更直觀地把評價結果反饋給領導和教師,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單位:廣東省電子信息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