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紅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問題也越來越凸顯。特別是從去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趨嚴峻。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狀況,除了金融危機等社會發展的因素,就高等教育自身而言,也難逃其咎,主要表現在高等教育在職業性方面表現出缺失的問題。在當前金融危機以及以后一段時期內,要實現大學生就業突破,使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強高等教育職業性是一種必然選擇。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狀況——形勢嚴峻
1.畢業生規模迅速膨脹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也迅速增加。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數量每年以兩位數的數量逐年增加,規模不斷膨脹,2009年已達611萬之多。
2.總體就業率不高
從近幾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來看,初次就業率在70%徘徊(截止到每年的9月1日)。2003年是70.1%,2004年為73%,2005年為72.6%,2007年為71%??梢?近年我國普通高校總體的就業率并不高,還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
3.從就業滿意度來看,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落差
來自人事部的數據顯示,2004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中,進入各級黨政機關的畢業生約占3%,而非國有企業約占(包括私營和外資等)52%。同一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參與的大學生就業意愿調查顯示,有 35.4%的大學畢業生愿意去黨政機關工作,而只有1.3%的畢業生選擇去私營企業。又如2006年中華英才網的一項調查顯示:“有 62%的大學生對于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不滿意。其中,12%的大學生表示很不滿意”,只有“61%的受調查者認為就業職位專業‘基本對口或者‘完全對口”,“高就業率掩蓋低滿意度”。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小魯認為,“落實了就業崗位的畢業生中也有很多人不滿意,因為就業質量(包括薪酬、專業對口率、穩定性以及事業發展預期空間等)與他們的期望相去甚遠” 。諸如此類的現象還有很多??梢?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理想與現實存在著巨大落差。
二、基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探究——高等教育職業性的缺失
是什么原因造成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筆者認為,不能否認有經濟與社會其他方面的原因,但無庸置疑的是,高等教育自身也難逃其咎。
對比精英教育階段的大學生就業狀況,很容易使人們認為造成當前大學生就業不容樂觀的狀況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擴招之必然。其實不然。據統計,我國高級技工僅占職工總數的5%,大大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笆晃濉逼陂g,僅廣東省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就達500萬人。還有資料顯示:“在美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占全國人口數量的35%;在日本,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占全國人口數量的23%;而在我國,目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僅占全國人數的5%。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彼?并不是由于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連年擴招造成了當前大學生就業狀況不容樂觀。
就高等教育自身而言,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職業性缺失的問題。所謂高等教育職業性,是指高等教育為學生的職業做準備,為學生畢業后的求職、工作、創業做準備,為社會各行各業提供合適的人才。高等教育職業性表現出缺失是由于精英教育傳統觀念的影響,教育模式和教育結構沒有完全轉型,教育經費短缺,師資水平跟不上等原因造成上述“準備”不充分,主要體現在其教育對象——大學生走入社會后職業道德欠缺、職業技能不強、職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實現大學生就業突破——加強高等教育的職業性
1.重視高等教育的職業性
高等教育有兩種追求,一種是學術性追求,另一種是職業性追求?!皩W術性”是對高等教育中理性、學術與知識等目標追求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于增進人類科學文化知識,進行高深學術研究,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學術性工作的能力。而“職業性”則是對高等教育職業功能偏好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于為滿足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專業實際工作的能力。職業性作為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反映了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的客觀要求。高等教育在向大眾化和普及化邁進的過程中,世界很多國家都在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強化高等教育的職業性辦學方向,逐步摒棄了只為少數英才提供文科性質的非職業性教育的傳統觀念,樹立了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從業人員的職業教育觀念。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面對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特別是當前受金融危機影響,高等教育注重職業性是我們的實際要求。為此,必須要克服以前過分的學術性偏向,重視高等教育職業性。
2.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要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機會,順利適應職場環境,要加強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1)加強秩序意識教育。每個企業(單位)作為社會組織,都有其內部的組織制度和組織秩序,才能維持運轉。所以,高校有必要在大學期間對大學生進行組織秩序的教育,讓他們從遵守學校的相關制度做起,使組織秩序意識加以內化。這樣,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就能很快適應職業環境。
(2)加強誠信教育。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其基本內涵是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誠信是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當前,在求職的過程中,很多大學生表現出不誠信,如隨意違約、簡歷材料造假等等,這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高校要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誠信教育,培養出誠實守信的大學生。
(3)加強合作精神教育。合作精神的培養是社會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日益分化的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完成發展目標,合作精神理應成為現代人應有的內涵。高等教育不應該是培養獨立的個體,而是培養一批擁有合作精神的“社會人”。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樹立較強的社會合作精神,才能適應社會化職業的要求。
3.強化職業技能訓練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職業技能不足,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突出表現在實踐動手能力不夠。這與當前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以及傳統的教育理念有很大關系。要強化大學生的職業技能,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第一,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要適應社會發展和用人單位的要求。根據社會需要,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在課程設置方面,加大實踐活動課等。大學生也要克服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學習輕動手能力的錯誤觀念,強化實踐意識,認真參與實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第二,要發揮大學生參與實踐的主動性。大學生要積極參加課內外、校內外的各種實踐活動,如校內社團活動、“挑戰杯”等各種競賽活動、“三下鄉”及暑期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使自己在活動中經受鍛煉,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為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做好準備。
4.提升職業發展后勁
(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啟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嘗試提出一些新的見解或方法來解釋、解決問題,甚至要勇于向權威見解挑戰。其次,在學生考核的過程中,不局限標準答案,容許有不同的答案。再次,結合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進行新的探索。通過上述環節,使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習慣得到強化。
(2)對畢業生加強創業教育。對畢業生進行創業教育,結合當前創業教育的現實,重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在認識上,高度重視創業教育。創業教育不僅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理念,而且是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社會發展所應該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第二,設置創業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設置創業教育課程,是培養大學生創業素質、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課程既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業意識的培養,更要通過創業教育實踐增加和鞏固學生的創業能力和技能。第三,營造創業教育環境。要培養現代社會的創業人才,就要營造濃郁的創業文化氛圍。當前,高校應該努力營造濃郁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如成立“創業中心”、“未來企業家俱樂部”等類似的學生創業社團和開展有關創業活動,擴大參與面,學校給予專項資金和師資支持。通過以上措施,為畢業生創業奠定一定的基礎。
總之,在當前的金融危機下,要實現大學生就業突破,從高等教育自身的角度來講,就需要加強高等教育的職業性。在認識上,重視高等教育的職業性,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要對大學生加強秩序意識、誠信、合作精神等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強化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主的職業技能訓練,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開展系統的創業教育,從而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后勁。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招生就業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