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蓓
摘要:狄更斯的作品與他的個人經歷和所處的社會背景,尤其與他的童年經歷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因而,《大衛·科波菲爾》被認為是作者的自傳書,再現了狄更斯的童年生活。
關鍵詞:狄更斯;童年;大衛·科波菲爾;再現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家,被馬克思親切地稱為“杰出的小說家”。在世界文學史上,狄更斯是第一個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兒童形象創作,特別是那些被遺棄兒童的形象創作中的作家。“狄更斯小說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是通過兒童的角度反映生活。”[1]
為什么被遺棄的兒童如此頻繁地出現在狄更斯的小說中?這些兒童形象的創作與狄更斯的個人背景,尤其是他的童年成長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狄更斯的童年生活
狄更斯1812年出生在英國南部地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他孩童時代,家庭經歷了經濟危機,狄更斯不得不外出打工以補貼家用。后來,狄更斯的父親繼承了一筆遺產,還清了債務后出獄,狄更斯也重返學校讀書。狄更斯是一個驕傲、敏感的孩子,這種落差極大的經歷對他來說是一個可怕、屈辱、孤獨的過程。在狄更斯成年以后,這種經歷又深刻地影響著他的生活,并且困擾著他的寫作。因此,狄更斯的童年經歷在他的著名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得以充分的體現。
二、狄更斯和大衛·科波菲爾的比較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諸多作品中唯一的以深刻反映個人生活和經歷為基調的小說;事實上,這是一部反映狄更斯情感生活的歷史。“I am within three pages of the shore,and am strangely divided…if I were to say half what ‘Copperfieldmakes me feel tonight, how strangely…I seem to be sending some part of myself into the Shadowy World.”[2]在《大衛·科波菲爾》的寫作過程中,狄更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狄更斯寫道,科波菲爾依然是他“最喜歡的孩子”[3]。
1.對母親愛的渴望及對母親的憤怒
在《大衛·科波菲爾》中,狄更斯筆下描述的大衛·科波菲爾有著一個夢魘般的童年。大衛·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母親是一個溫柔而柔弱的女人。在出生后的幾年里,大衛與母親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但好景不長,幾年后母親改嫁,繼父摩德斯通兇狠貪婪,常常責打他,并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小大衛心靈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因此,他以令人震驚的冷漠對待繼父對他的毆打。大衛歷盡艱辛,找到了遠房姨媽。她收留了大衛,并且讓他上學深造,直到后來,大衛成為了作家。
在作品中,大衛·科波菲爾作為兒子,在得到母親的愛的同時,對母親的憤怒幾乎完全抑制了大衛本人的成長,這可以追溯到狄更斯對他母親愛的渴望以及他對母親的憤怒。狄更斯的母親受到過一些教育,但由于家庭的經濟原因,狄更斯很少受到母親的關注。當家庭經濟危機過后,狄更斯離開鞋油廠,他表達了對學習的渴望,父親也表示同意讓他上學,然而,可悲的是,作為他啟蒙教師的母親卻強烈反對這一想法,她希望他第二天能重返鞋油廠。母親的行為讓狄更斯認為他被母親背叛和拒絕了,甚至當他長大后,也從來沒有忘記它。這件事一直是狄更斯的心結,他回憶:“I never forget that, I will never forget that, I will never forget that my mother had so eagerly want to send me back.”[4]這種場景在《大衛·科波菲爾》中再現,小大衛被繼父折磨和虐待,他軟弱和無助的母親只是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她不會給予任何保護。狄更斯把這種怨恨融入小說中:“And when we got there, he suddenly twisted my head under his arm…as if he would have beaten me to death. Above all the noise we made…I heard my mother crying out—and Peggoty.”[5]
小大衛被關了五天,在這段時間里,他的母親不敢去看他,當他重獲自由時,她不僅沒有安慰他,反而說道: “Oh David! That you could hurt anyone I love! Try to be better, pray to be better! I forgive you; but I am so grieved.”[6]這讓小大衛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
2.童工的經歷
狄更斯小說中詳細描述了孤兒大衛·科波菲爾做童工的經歷。小大衛,一個被遺棄的孩子,被迫與其他大人一起日夜不停地工作,以此為生。大衛的工作經歷與狄更斯在倉庫的經歷類似。狄更斯對這種痛苦似乎永遠不會忘記。他的生活經歷幾乎逐字逐句地重現到《大衛·科波菲爾》中:No words can express the secret agony of my soul as I sunk into this companionship; compared these henceforth everyday associates…felt my hopes of growing up to be a learned and distinguished man, crushed in my bosom. The deep remembrance of the sense I had…never to be brought back any more; cannot be written.[7]
這次經歷影響了狄更斯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他從此開始關注那些被忽視和虐待的兒童。
3.童年的夢想
在《大衛·科波菲爾》中,狄更斯希望通過小大衛的形象展現在罪惡的環境中期望得到一個充滿愛的家的愿望與夢想。當小大衛逃離倉庫,狄更斯把他創作成一個身無分文、內心絕望、最后受到姨媽Betsey Trotwood 幫助的孩子。從這個線索中,我們似乎看到狄更斯自己就像是一個可愛的、被遺棄的孩子。狄更斯靈魂深處遭受的痛苦如此之深,以至于他在成為名人并有一個幸福家庭后,卻總是夢見無助的童年。同饑餓、疾病,甚至死亡相比,童年的夢魘更為可怕。在作品中,狄更斯首次表達了他自己深有感悟的、被家庭和社會忽視的情感。
It is wonderful tome how I could have been so easily castaway at such an age. It is wonderful tome, that, even after my descent into the poor little drudge…No one had compassion enough on me…My father and mother were quite satisfied. [8]
像所有小男孩一樣,小大衛希望被愛和包容。在小說中,狄更斯也流露出成為一個有涵養的紳士的童年夢想。盡管在倉庫里工作,小大衛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個“Master Copperfield”,小大衛的禮貌和品行總是讓他與眾不同。這無疑是狄更斯自己在鞋油廠工作時的想法。在那期間,狄更斯總是沉默不語,獨來獨往,因為他總是以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為驕傲[9]。狄更斯有自己偉大的理想,并且他堅信良好的教育是他成為紳士的必要途徑,并從未放棄。狄更斯在小說中寫道:
No words can express the secret agony of my soul as I…felt my early hopes of growing up to be a learned and distinguished man,crushed in my breast.The deep remembrance can not be written…even that I am a man;and wander desolately back to that time of my life.[10]
狄更斯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后成為著名作家。
三、結論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人生有著重大意義,特別是對作家。雖然狄更斯幼兒時期曾有過短暫的幸福,但是童年后期卻充滿了羞辱的經歷,這始終是他的心結。在生活中,狄更斯對此保持沈默,而在作品里,狄更斯對此卻是敞開心扉:悲慘的童年經歷成為重要題材,并且成為了他創作的源泉。狄更斯在《大衛·科波菲爾》中描述著自己的歷程,使之成為一部反映他自己童年經歷的小說。他塑造的人物特性、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無限的想象,使他的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成為不朽的佳作。
參考文獻:
[1] [9]李維屏. 英國小說藝術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48.
[2] 安德烈·莫洛亞.狄更斯評傳[M].王力人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26.
[3][5][6][7]Dickens,Charles.David Copper- fiel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 ss,1994.
[4] Andrews,M.Dickens and the Grown up Child [M].Lowa:University of Lowa Pr- ess,1994:8.
[8] Forster,John.The Life of Charles Dick- ens[M].London:Cecil Palmer,1928:31.
[10] 陳安全. 英國文學的偉大傳統(下)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