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榮
孟子說,“讀其書,頌其詩,不知其人,可乎”?魯迅先生也說,倘要論文,須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一篇好的文章,常是作者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獨特內心體驗的外現。了解作者的經歷、思想及其寫作的時代背景,我們才能較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之思”“文本之志”。可是,在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要么年譜式地介紹作者,要么隨意點一下作者的“頭銜”,或者干脆將作者拋在一邊,起不到讓學生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作品的效果。
介紹作者,是一項教學藝術,它是打開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一把鑰匙,不能千篇一律,千課一式。
一、導入介紹,激發學習興趣
以介紹作者的方式導入課文,是一種常見的語文教法。關鍵是如何介紹、介紹什么,恰到好處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善于描繪
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作為語文教師,應善于繪聲繪色地描繪渲染,通過介紹作者的思想經歷、寫作的時代背景等來營造課堂情感氛圍,培養學生對作者、對課文的感情。
如在學習《過零丁洋》時,我們可以這樣介紹作者導入課文:“公元1275年,元軍大舉南下,南宋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岌岌可危。這時,有一個曾任過湖南提刑官的人以全部家產充當軍費組織武裝力量,全力抗敵,后不幸兵敗被俘,囚于廣東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戰船中。次年正月,元軍攻打崖山,逼迫他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將士,他以死言志,嚴正拒絕,吟出了一首慷慨悲壯、感人至深的七言律詩。他,就是文天祥,自號文山,南宋愛國詩人,一個以偉大人格彪炳于華夏史冊的民族英雄。”這樣的介紹感情充沛,語言有力,突出了作者的高大形象,給學生以思想上的教育,精神上的感染,調動了學生學習這首詩的強烈愿望。
2. 巧用故事
生活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組成的,語文教育不能與生活脫節,故事自然就成了語文教學割不斷的臍帶。以介紹作者故事的方式導入課文,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習效率。
如學習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我們可以給學生講一個莫泊桑拜師的小故事:“有一次,福樓拜讓莫泊桑寫一百篇有關牛的散文,莫泊桑覺得很為難。福樓拜啟發他——拉著重物上坡的牛、拉著空車下坡的牛、吃飽的牛、挨餓的牛、被陽光暴曬的牛、被鞭打的牛、休息的牛……都有著不同的神態、動作,如果你仔細觀察到了這些內容,把它們記錄下來,那么寫一百篇文章應當是不成問題的。正是在福樓拜的指導下,莫泊桑努力去觀察生活,描繪生活,終于成為了法國一位短篇小說巨匠,短短十年時間里,留下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說和六部長篇小說,代表作有《項鏈》《羊脂球》等。《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就印證了作者刻畫人物的高超技藝。”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形式的作者介紹,自然有了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特點表現其各自思想性格寫法的興趣。
3. 進行比較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對不同風格的作者、同一作者不同風格的作品等進行比較介紹,以此認識作者導入課文,突出其異同點,不僅有助于學生對作者思想、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心靈成長,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如學習了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接著學習李清照的《武陵春》,我們可以著重從詞的風格差異來介紹作者,導入課文:“前面,我們學習北宋蘇軾的詞,語言粗獷、豪放,氣象恢弘,充滿陽剛之美,體現了豪而能壯的豪放派詞風。接下來,我們學習南宋李清照的詞。詞人從女性敏銳的視角出發,由抒不出戶的閨思情愁,到寫國破家亡之苦,語言深邃、細婉,在詞壇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成為與豪放詞派并立的婉約詞派代表。”這樣的介紹可以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比較與分析,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史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對不同作者創作風格進行概括、評價等的綜合能力。
二、文中介紹,幫助學生理解
對于學習一些富有哲思、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念密切相關的課文時,了解作者的工作、生活、思想經歷,無疑對理解作者作品的內涵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防止重復解說,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們可結合課文內容的學習,安排介紹作者的內容與介紹的時機,給閱讀探究受阻的學生以切實的解讀支撐。
如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作者通過寫自己的理想、興趣、愛好和情操,表現了她作為科學家的性格特點和人格力量,語言雖然質樸、真誠,但極為概括、凝練,富有生活、思想內涵,學生難于深刻理解。這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課外閱讀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傳》,搜集與居里夫人有關的資料,以課中發揮介紹作者在文本解讀中的提示、支撐、互證作用,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在理解“我永遠追求安靜的工作和簡單的家庭生活……”一段話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用作者的一件逸事作說明: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里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介紹作者是為理解文本服務的,我們可以通過感悟課文的整體,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探究這種思想情感產生的原因,自然而然地聯系到作者和寫作背景。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從一開始的“心樂之”,到最后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感情大幅度滑坡,這是為什么?僅因“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嗎?這時,我們恰到好處地介紹作者,就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在此之前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失敗后卻被貶為蠻荒僻遠的永州司馬,心中自然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三、文后介紹,拓展課外閱讀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介紹作者”這一語文課堂教學環節,也可放在課外進行,考察學生動手、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對作者有更全面、深入、細致的了解,發現作者背后的故事,以便了解作者寫作大家所學習文章的背景及目的,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
如學習曹操的《觀滄海》,學生對作者既熟悉又陌生,我們完全可以把作者“置之‘課外”,在學習了本文后,啟發學生說:“《觀滄海》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作者的氣度、抱負、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它讓我們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可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又是怎樣一個人?他有哪些功績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請課外查閱相關資料,閱讀有關他的詩文,為他作一個簡介。”這個介紹作者任務的提出,調動了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拓展了學生的課外閱讀,也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又如學習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課文注解已對她作了概括的介紹,教師不需重復什么,而學生要了解的是更具體的內容,以學習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在學習完本文后,我們可對學生說:“馬克·吐溫曾說,‘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的故事感動著許許多多的人,她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再現了自己盲聾的生活經歷、生命感悟及成功過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勵志經典。我們要具體了解這位偉大的女性,就從這本書開始吧。”這段文字是課堂的結束語,同時也是介紹作者,從更大意義上說是教師通過介紹作者引導學生課外去更多地了解作者的一切,和文本作者進行深層對話,實現拓展課外閱讀的目的。
(作者單位:湖南永州市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