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羽君
每當聽到老師和學生因教學平臺出故障不能使用而怨聲載道的時候,每當想起學校越來越被現代化裝備武裝到牙齒,消耗大量資源的同時仍在苦苦探索有效教學的時候,每當想起新課程所描繪的遠景和基礎教育實踐總在背離基礎性的時候,我就覺得應該向同仁們呼吁:警惕啊,現代化的陷阱!
現代生活對人的影響,在卓別林的影片《摩登時代》里就有最經典的隱喻:用吃飯機就餐。連吃飯都不動手了,想一想,人將要發展成什么樣子,人類將要向何處去?
這里,我無法展開闡釋老師和學生在現代生活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有似于“吃飯機”的教學活動。然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麥當勞、肯德基的薯條炸雞漢堡包的香味包圍中長大的孩子,能勤快地動手刷盤洗碗?能主動“棄暗投明”從垃圾食品中突圍而走近綠色食品?
總之我認為,基礎教育中常態的教學活動,實在不能太“摩登”!
簡單復制幾近成為快餐文化似的課件,雖賞心悅目,但若師生的目光總是游離于文本,學習內容是否能入腦入心?形式多樣、只重過程的熱鬧探究,雖輕松愉快,但對真知不畏艱辛、孜孜以求,甚至孤寂前行的學習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培養?
就基礎教育來說,教師的粉筆、學生的鋼筆,教師的黑板、學生的練習本,教師的三寸不爛之舌、學生的各種感官及雙手的活動,依然應該是有效教學最常規的基本要件。無論汽車以及磁懸浮列車跑得有多快,人類追求不斷提高自身奔跑速度的夢想,就像奧運圣火那樣永遠不會熄滅。看看當今中國基礎教育領域,教學成果最顯著最出彩和最耀眼的,都不是依賴現代化裝備的,而是依靠最草根最生活化的有效的教學活動。
其實,在現代技術裝備條件下,有效教學靠的還是學生和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活動。還是守住那“一畝三分地”,然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把課堂和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新課程不應拋棄原課程,新課程不是與原課程分道揚鑣,而是對原課程的揚棄和發展。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也不是與傳統的基本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水火不容、刀槍相對,而是你中有我、血脈相通。
十年前,我提出過“淡化教,強化學”的觀點。我始終認定,教育就是交往和交流的活動;課堂教學就是教師組織學生共同學習的活動。所以,在現代生活背景和現代技術裝備條件下,有效教學依然需要并且更要遵循其基本規律。
一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師不能凍結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包辦代替。二是借“教”導“學”,以“學”為本。在學生還不具備獨立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時,教師通過“教”的引導和啟發,實現由“教”到“學”的轉化。三是溫故知新,以“會”激趣。通過溫故,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知識的自主建構,從而“知新”,激發興趣。四是及時反饋,以練促學。
教學的基本規律是不能背棄的,背棄了,教學就難以有效。東廬中學師生共用“講學稿”,采取“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洋思中學開展以“先學后教,超前斷后”為基本特征的課堂教學改革,還有諸如“限時講授,限時訓練,限時反饋”的“三限”教學模式,“嘗試自學——主干講解——局部訓練——效果反饋”的教學模式等等,都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都很符合教學的基本規律,其立意和著眼點在學生的“學”,整個教學過程關注的也是學生的“學”,依靠的主要是教學的最常規的基本要件。
我們不要被日新月異的現代化“浮云遮望眼”,也不要被對理想教育狀態的各種詩情畫意的描繪和憧憬撩撥得心醉神迷。其實,任何一個領域的勞動和創造,都必須從其原點出發,教育和教學更是如此。基礎教育即使披上了現代化的盔甲,其基本的活動依然是也必須是“刀耕火種”:教育就是交往和交流的活動;課堂教學就是教師組織學生共同學習的活動。教育當然憧憬詩意,當然關注幸福,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難道不也充滿了詩情畫意?披荊斬棘,風餐露宿,勇攀科學高峰的苦盡甘來,難道不也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一味的輕松快樂,一路的風和日麗,基礎教育能為孩子們創造詩意而幸福的人生打好基礎嗎?當今中小學生群體身高普遍增長,而體質卻呈下降之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能說是因為體育的場地、設施不如過去嗎?顯然,我們的不當的教學理念導致體育課堂出了問題,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從快樂的“麥當勞”到快樂的“體育課”,怎能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啊!其他學科的學習亦如是。背離教學基本規律的教學,“效”從何來?
總之,在現代生活的背景和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學依然而且更加不能舍本,離開了教學所立足的原點,教學就成了花拳繡腿、空中樓閣,此其一。有效教學之“效”,最主要表現在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掌握知識,提高技能,培養興趣,體驗學習的艱辛和快樂,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鑄就高尚的人品,此其二。
課堂教學,也許真的應該在日益現代化的社會生活中,堅守其天然的本性,才能實現其育人之“效”。
(作者單位:廣州從化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