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躍
最近看電視,見一位外國領導人與記者發生了沖突,具體原因不是很清楚。當時,這位領導人很生氣,臉紅脖子粗,對著一群“狗仔隊”記者狠狠地痛罵了一頓。“狗仔隊”的窮追不舍確實有些妨礙領導的正常行動,但那是他們的工作,其行為可以理解,反而這位領導的舉止讓人感到十分難堪。領導是權力的象征,是能力的代表,外在局面應該掌控在自己手中,而大發脾氣既顯得無力控制局面、快“黔驢技窮”了,又大失風度、給人以小氣之感。可以這樣說,這位領導在電視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已大大降低。
老師不是領導,但在學生的眼里,老師是威嚴的,老師處理問題的方式應該是有理、有利、有節。老師不能大發脾氣,不能使局面失控,失控了就會失去自己的威信。這些年來,在強調不能體罰學生、維護學生權益方面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從整體上來看,老師的工作方式與過去相比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變,對待學生更加和善、處理問題更加理性,但仍然有個別老師對待學生不夠冷靜。如最近我得知,一位老師因為發現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頃刻間便大動肝火,不僅沒收了學生的手機,還當場將手機扔到了地上,再補上幾腳,直到手機成為“廢物”。
老師的“暴風驟雨”是當場怔住了學生,但老師只不過贏了“場面”,卻輸了“局面”,就像在圍棋中贏了幾粒“子”卻輸了“勢”一樣。事后,學生對老師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覺得這位老師不可理喻。有一句成語叫“殺一儆百”,但在處理學生的問題過當時,老師不僅做不到“殺一儆百”,反而會激起學生“前赴后繼”,因為同學之間是存在群體意識的,他們仿佛結成了一個松散的同盟,老師今天這樣“粗暴”地對待“盟友”,明天會不會也這樣對待自己啊?同學們既有這樣的擔心,又會為“盟友”的遭遇憤憤不平。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歷,在課堂上批評了一個學生,事擱很久,仍有其他同學為這位同學鳴不平。可見,老師的“暴風驟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更為嚴重的,老師的“暴風驟雨”還可能會引發新的問題,很多師生之間的沖突都是這樣產生的。如,一位生物老師看見班上一位女生趴在桌上睡覺,很生氣,就一邊講課,一邊走到這位女生旁邊用書敲了她的頭。這位女生平時與同學的交流比較少,比較“乖”,但這次不知怎么回事,突然爆發,迅速做出反應:將桌子上的書隨手砸向老師,并哭著沖出了教室,搞得老師很尷尬。還有一位年輕的英語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學生僵著頭、歪著脖子,回話很不禮貌。這位老師急了,一個巴掌掃到學生的臉上。后來的麻煩可想而知。
老師不能“暴風驟雨”,并不等于不能處理學生的問題,只是處理問題的方式要冷靜,要講究策略——
冷靜地控制局面。當突然出現了混亂的局面,比如學生之間吵架或者學生頂撞老師,這時先靜靜地觀察一下局面,自己保持鎮定自若,顯出“成竹在胸”的樣子,然后擱置問題,等待事后處理。因為在混亂局面中,學生很可能做出不理智的反應,還有一些學生在做錯了事情之后,已經感到后怕了,但不知怎么辦,所以需要時間來思考。這時,老師對事情進行冷處理,應該是最好的策略。
分化學生群體。學生之間是存在“同盟”的,“盟友”之間比較講義氣、講交情,但他們也很重視講正氣、講原則、講道理,所以,在遇到學生違紀等不良情況時,老師要表現出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是公正的“裁判”,以此來客觀地處理學生的違紀情況。這種處理方式會得到違紀學生“盟友”的支持,這樣就不至于傷害其他同學,進而分化了“正義”和“邪氣”,讓違紀的學生失去“市場”。
個別解決問題。通過講道理、擺事實等方式,讓有問題的學生心服口服。在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要講究靈活性,要表現出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尊重,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在幫助他。當然我們不可忽略了原則,在做工作的過程中,要一步一步地收緊我們的語氣,讓學生意識到違反校紀校規是要付出代價的,并切實地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給予違紀學生適當的教育和處分。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石門中學獅山校區)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