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炎炎夏日,很想投入大海那沁涼的懷抱,不曾想過,在這個夏日我卻踏入另一片思想之海——山東省初中教師遠程研修。在這無際的思想之海里,每位教師單撐一葉小舟在工作室里自由遨游,即使游到午夜也不舍上岸。
我的12天網海之旅現在憶起仍像夢境,不相信自己每天晚上會熬到午夜,甚至接近凌晨。這樣的暢游雖身心無比疲憊,卻仍無法抗拒研修的誘惑,通常是困意一次次襲來而腦細胞卻因過度興奮拒絕休息,即使清早醒來潛意識里還存有對某個作業的困惑。這樣高強度的研修時時給我壓迫感,但這種壓迫感不是源于外在,而是出自我內心對課程知識深度挖掘的渴求。
網海研修,如一道靚麗的風景,在“看——思——悟——尋”的路徑上,我一路欣賞、駐足,留下了自己的思想印記。那么,現在就邀您一起欣賞這四站沿途的風景。
第一站:看
每天觀看專家精選的視頻,如饑似渴地吸收著課程專家團隊奉獻給我們的知識大餐,接受專家的思想引領,然后瀏覽專題下的作業,選擇最適合自己思路的題目。
認真寫作業對我來說很費力,要先找準作業問題的切入點,想好要集中表達的觀點,然后將留存于大腦中的信息進行合理篩選。通常情況下大腦存有的信息是不夠的,此時必須系統地翻看整個初中階段的課本與教參,進行知識梳理,重新搭建新的思考路徑。這個重組的過程對知識儲備不豐富的我來說非常痛苦,但堅持下來發現竟有不菲的收獲。
其實,完成作業并不是研修的目的。不無遺憾地發現,有部分學員的作業要么是網上拼接的產物,要么是將當天的視頻內容照搬下來,沒有自己的思考,那又如何達到此次研修的目的——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而且從一些留言看來,很多學員也并沒有認真地學習視頻內容,完全是為了作業而作業。這種應付的態度真的讓人痛心。一起聽聽張廳長的呼喚吧:“我想,特別提醒初中參加遠程研修的各位老師們,就大家提交的作業數量而言,我們認為并不少了。但下一步,我們希望各位老師能夠提交一些質量更高的作業,希望老師們的作業能夠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夠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能夠在認真觀看課程團隊的視頻課程、認真學習各位老師優秀作業的基礎上進行撰寫,而不是盲目地寫一些沒有多少意義的作業。”每天即使公務纏身,廳長也抽時間瀏覽學員的作業,從作業中他能體察出某些學員的應付心態,但他卻以這樣博大的胸懷,放低姿態地委婉勸慰,您是否能讀懂一個教育廳長對一線教師的深切期盼?要一心搞好山東教育的那種悲壯心態?
平時繁忙瑣碎的工作羈絆著我們的雙腳,使我們很少有機會走出去學習新理念,現在省廳給我們搭建這樣一個平等而便捷的交流平臺,不抓住機會是不是太可惜了?研修的每天我除了觀看視頻,就是瀏覽省課程專家推薦的優秀作業,重點看與自己選題一樣的作業,看是否有與自己觀點相悖的,進行仔細分析辨別,將新觀點存儲內化。再看那些讓自己頭疼的作業,學習其他教師是如何切入觀點的,以一個學生的姿態去汲取營養,不斷給大腦注入新的教育理念。
第二站:思
那一根根縱橫交錯的網線,將65000名教師的思維交匯到同一個平臺,真是個奇跡。雖然與同行不能面見,但從作業的背后能讀懂老師們在作業時所表達的教育理念,這要比當面交流來得更直接、更透徹、更清亮!因中國人的優秀品格是謙虛,而交流最怕的是謙虛,最需要的是發現觀點差異后的智慧碰撞。
而自己的水平有限,有時看一位優秀老師的作業要讀兩遍、三遍,甚至干脆停下來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理解,這位老師是以何種視角切入主題,為什么自己找不到這個視角?與自己的作業對照進行反思,反思自己有哪些方面思考得不到位,不全面。
個人思維覆蓋的知識面終究狹隘,多看其他老師作業中的理念就像多根思維疊加交錯在一起,利用反思重組豐厚自己的知識儲備,通過反思知道哪些理念偏離教育航線,知道哪些實踐操作是花架子,哪些評價不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進而確定下一步課堂研究的方向。
除了看數學課程作業,我還從指導教師工作簡報中汲取營養。學科之間終有相通之處,思考語文、英語的教學理念與數學教學理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思考同樣的課堂操作實施在數學課堂上會有何種效果,思考同樣的評價用在我的課堂會有什么樣的精彩,研修給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舞臺。
第三站:悟
這次研修采取的是集中研修,通過集中研修,可以讓我們對一年來的工作與實踐進行反思與總結。“集中”能夠創造更好的“研修場” 來進行同伴研討,研討到了一定的深度就是悟。
學到一個教學設計、學到一個課堂模式,每個教師都能照模樣做到,但不是每個教師都能悟透模式背后的理念。這樣的學只是邯鄲學步而不見成效,這也是為何同樣的課因不同的人上,出現的效果卻截然不同的原因。
我想我們這次研修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理念,然后慢慢去領悟,在知識庫中找到支撐理念的那些基點,以點帶動線——鋪成面——構成體,當新的理念通過篩選驗證在頭腦中以立體的樣態出現,它的可操作性就很強了。要悟透一個教學理念不容易,需要寬泛地搜索資料,尋找實踐案例。但只要有要到達悟透理念的堅定信念,困難也會因你的無畏而退縮。
第四站:尋
“做一個教育的思想者、思想的堅守者、思想的踐行者”,能夠找到有膽量進行改革的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將研修的路延長是我剛開始就有的想法。我們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而課堂改革之路是必須要走的,而且要勇敢地走下去。
這次研修欣喜地看到很多學員贊同崔成林老師的“互教互學,智慧共享”學習模式,我也找到一直想探其究竟的省莊二中的“精彩主持”教學模式,并聯系到幾個日后一同教研的老師,可以說他們是我今后的資源庫。
張文質老師曾說:“我的課堂是圓的,是兩顆水相遇后的圓形,是水波的蕩漾。”這是形容生命化課堂中師生智慧碰撞的美好意境。而在課堂研究這個大磁場里,何嘗不需要更多的水滴相遇,這樣才能將課改的水波大面積地蕩漾開來,那來自四面八方的水滴碰撞才能讓課堂研究更充滿活力、充滿智慧,充滿生命的張力。讓更多的學生從課改中受益,張揚自己的個性,展現自己的風采。這次研修我已經聽到了無數水滴的碰撞聲,您聽到了嗎?快快行動起來尋找能與自己今后一起教研的朋友吧。
到了研修之路的終點站,讓我們分享一下學員們發自心底的心聲:
有一種學習,沒有參與,你不會知道精彩紛呈;
有一種平臺,沒有投入,你不會知道溫馨如家;
有一種交流,沒有融入,你不會知道頭腦風暴;
有一種對話,沒有深入,你不會知道豁然開朗;
有一種苦累,沒有體會,你不會知道痛并快樂;
有一種信仰,沒有執著,你不會知道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第二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